下载此文档

教学目的与要求.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学目的与要求.doc教学目的与要求
《资本论》选读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主要阐述马 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劳动价值理论、剩 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利润理 论、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地租理论等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原来学习《政治经 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原理和科学方法,深 入理解和掌握《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 本循环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利润理论、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地租理论等市场经济 的一般理论,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加以应用。培育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学的理论涵 养。为其他专业课程和应用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新世纪“宽口径,原 基础、高素质”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和阐述《资本论》中的基本理论。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 方法入手,重点介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二重性学说。在此基础上阐述剩余价值理 论、工资理论、积累理论、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在逐个理解基 本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并运用马克思《资本论》 中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启发学生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等具体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一部分:第一卷之序和跋
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本部分要让学生掌握《资本论》的写作背景和理论及 现实意义、《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学习马 克思的阶级立场、严谨的治学精神。
基本内容
1、 《资本论》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从25岁起研究政治经济学,花了 40年时间写作《资本论》,直到逝 世,后由恩格斯继承,最终定稿。
《资本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它是在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一系列国家中得到确立,其内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 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条件下写作的。 意义:《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2、 《资本论》的对象和任务
马克思讲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 换关系"。这句话究竟应作何理解,目前尚难统一。
列宁解释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
斯大林解释为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的生产方式。
有的学者解释为“生产条件”,也有的解释为“广义生产关系”。
本书的任务是提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3、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的方法理解得很差。马克思是辩证法的大师,《资 本论》则是辩证法运用的典范。比较典型的方法主要有:
矛盾方法。即对立统一的方法,这是辩证法的核心。《资本论》中运用此法 最为精彩的是第一章对商品和货币的研究。用于5对不同的劳动概念的矛盾把劳 动价值论演绎得滴水不漏;
唯物史观。《资本论》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透过社会经济表 面纷繁的复杂现象去寻找深藏其中的客观发展规律。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生活其中 的一定的社会生产的承担体和人格化,其行为规律性决定于该生产关系的性质, 所以,马克思的方法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抽象方法。物理、化学都是实验科学,其研究需要人式制造一个“纯粹”的 环境以排除外界非本质因素对研究的干扰。同样,经济研究也需要一个类似于实 验室的研究环境。但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必须用抽象力来 代替;
研究和叙述的方法一一思维进程的两条道路。前者是现象一本质、具体一一 现象,从复杂的具体现象出发,排除事物假象达到本质的认识的过程,思维表现 为“蒸发”一一“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后者表现为从本质----现象、 抽象--一具体,从简单的抽象概念出发,随着概念的逻辑运动不断覆盖以具体现 象,演绎出多重规定的现实的过程,它表现为“复原”一一“抽象的规定在思维 的进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历史和逻辑的方法。马克思说,研究经济学“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进行,或者 是依照历史的方法,或者是依照逻辑的方法”。
纯历史的方法是不适用的,马克思的方法是历史的与逻辑的方法的统一。但这个 历史的方法“不过是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什 么地方开始,思维进程也从什么开始”,而且思维进程“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 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修正过的,但它是依照着现实 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过程的

教学目的与要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健
  • 文件大小60 KB
  • 时间2021-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