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秦腔.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秦腔秦腔, 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起于西周, 源于西府( 核心位置为今宝鸡市的凤翔与岐山,称“西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 年5月 20 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 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 因周代以来, 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 秦腔由此而得名, 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 又叫" 梆子腔", 因以梆击节时发出" 恍恍" 声,俗称" 桄桄子"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 " 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 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乱弹" 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 乱弹" ,也曾把京剧称为" 乱弹",还有的剧种也以乱弹命名, 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但是, 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演变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 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 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 ;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台区、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 ;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 ;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 就是西安乱弹)。西路乱弹流入四川后, 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 互相融汇, 又采用四川语言, 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 弹戏; 东路乱弹在京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 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 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传播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 1736-1795 年) ,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唱腔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苦音两种, 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好地表达情感的辅助唱法角色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 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贫生, 武生、幼生, 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马

秦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uiwei200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