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
(四年级数学 新授课)
明化中心学校 张仲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专题三数量关系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单价”“数量”“总价”三个量的数量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数学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对简单的数量关系有所了解。但大部分学生缺乏“单价”“数量”“总价”三个量数量关系相关理论,也不能在实际问题中准确运用相关关系解决问题。
3. 课标要求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课应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三个量的数量关系及其实际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获得总结、归纳数量关系的数学经验。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实际意义,知道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结合购物发票,经历总结和归纳“单价”“数量”“总价”三个量之间数量关系的过程。
3). 情感态度: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获得总结、归纳数量关系的数学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爱动脑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确立依据:
本课教学目标是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先学后教的原则上确立的此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三个量的数量关系。
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单价”“数量”“总价”三个量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手段、教具:
本节课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运用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具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
本节课贯彻“先学后教”教学原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流程:
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超市购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师:同学们都去超市购买过东西吧?超市购物中有哪些数学知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
探究新知:
问题1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三个量。
多媒体展示课本18页例题1
预测: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完善,问题解答可能不全面。
方法:思路引导提示,合作探究
过程
教师:同学们,从这张发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学生互评
教师:育才小学买了62套桌椅,每套108元,买了14个书柜,每个215元。
教师:说一说,发票中的“单价”“数量”“金额”各表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展示 互评
教师点评:
单价:每件的价钱(价格);
数量:买物品的件数;
金额:一共花了多少钱。
发票中的金额也叫做总价
教师:桌椅和书柜各花了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解答 ,同桌交换互评。学生课堂展示 、互评。
教师点评:
108×62=6696 (元)
215×14=3010 (元)
答:购买桌椅花费6696元,购买书柜花费3010元。
问题2“单价”“数量”“总价”三个量的数量关系及其应用
多媒体展示例题2表格
预测: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熟练,回答有可能不准确。
方法:多媒体引导提示,合作探究
过程:
教师:同学们我们进行一次小组比赛,看哪一组同学能够又快有准的完成表格
数量关系[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