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消灾必先修福 修福必先消业障.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消灾必先修福修福必先消业障消灾必先修福修福必先消业障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今天我们接著讲「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这个话的意思, 人不能没有福报。学佛, 佛菩萨、祖师大德在一开始就把福慧双修告诉我们, 是福慧, 不是慧福, 也就是福要放在前面。在佛门里面, 过去寺院庵堂, 无论是出家在家, 因为过去在家人也可以到寺庙去挂单, 到大的寺庙发心去做义工, 可以在寺院里面长住, 寺院有内院有外院。老和尚开导大家一定是劝大家先修福, 没有福听经也听不懂, 也不会开悟, 修行功夫也不得力, 你看福报多重要。福报一现前, 心就灵了, 听经会开悟, 修行会证果。所以《阿弥陀经》上佛都告诉我们,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看善根、福德少的人都不能往生。善根,你既然肯进佛门就是有善根的人。善根是关於信,你真正相信, 对佛有信心, 这个人有善根, 可是修行得一定从修福开始。人有福了, 我们常讲你的家就会有福,家和万事兴,你居住这一方土地就有福, 所以就变成福地。福地从哪里来的?是从福人来的, 你看关键都在人, 人要没有福,地就没有福,人有福地就有福。所以前面我们已经在一起讨论过两次, 今天是第三次, 上一次讲到修福要断恶修善, 要真正发心忏悔业障。我们之所以没有福, 福报不能现前,智慧不能现前,主要的就是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业障。过去今生所造作一切不善的业, 这个东西障碍了我们。障碍之后产生什么?就产生了贪瞋痴, 人有贪瞋痴哪里会有智慧?哪里会有福报? 所以佛法教我们「息灭贪瞋痴, 勤修戒定慧」。戒、定是福, 慧是智慧,贪瞋痴放下了,福德、智慧就现前。中医给我们讲养生之道,都不例外, 前面说过, 我们在此地再重复一遍, 因为它太重要了。中医建议我们, 决定不能发脾气, 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要修忍辱, 不发脾气,为什么?发脾气伤肝。你发了一顿脾气,你对别人的伤害少,这我们在讲经的时候常讲,对别人伤害是三分,对自己伤害是七分,这个帐你好好算一算你就不干了, 自己吃亏太大了。所以肝病从哪里来的?肝火太旺,就是发脾气,从这来的。悲伤,悲伤也不能过分,父母之丧这是人生最悲痛的事情, 还是有节度的。所以礼, 礼就是有节度, 不可以太过分, 太过分的时候会伤害你的身体, 你身体受了伤害, 你的父母心也不安, 那也是不孝。所以悲恼伤肺, 肺炎、肺癌都是从悲恼, 有关系。仇恨伤心, 你恨别人, 别人当然也很难过, 可是你自己先把心脏搞坏了。所以心脏病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烦、恐( 恐怖) 伤肾。怀疑、怨天尤人伤脾胃。如果我们要想我们身体健康, 五脏六腑不会有毛病,你就记住,不怨天尤人、不烦、不恐、不再恨人、不再恼人、不再发脾气, 你看看这是中医给我们讲的养生之道。如果你能够积极那就更好, 积极是什么?修养道德。所以中医也说仁慈养肝, 这个我们要记住。仁是什么?无条件的慈悲, 能够关怀别人、怜悯别人、帮助别人,好事。正义,一个人正义感,这养肺。礼乐养心,心脏健康。智慧养肾。诚信养脾胃。你看仁、义、礼、智、信, 你能把这个做到, 你的五脏六腑就健康, 不会生毛病, 所以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你自己认真去做, 决定有感应, 纵然五脏六腑有病, 我们肯依照这个原理原则去学习,那个病自然会好。所以医疗、医药起作用不大, 一个人的心理作用太大。佛在经上常讲「境随心转, 相由心生」, 你看这个相, 我们这个表相, 不仅是指相貌, 体质也包括在内, 与我们的情绪、与我们的心态关系太大了。人先要心健康, 身体哪有不健康的道理?心里头要有了疑惑、有了问题, 一切病它就发作, 就生起来了。所以佛常常教导我们, 教导我们的话, 我们听得也很多, 也是变成佛门里面的口头禅,「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瞋痴」, 谁不知道?知道是知道, 真做到了没有?就像白居易做杭州太守, 到西湖去玩, 去向鸟窠禅师请教, 他遇到禅师, 禅师住在树上, 树上搭了个小蓬, 像鸟窝一样, 他就在那里修行。他向禅师请教, 问他什么是佛法?禅师告诉他,「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 这几句话三岁小孩都知道。禅师回他一句话, 三岁小孩虽然道得, 就是他能说得出来, 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这个话就点头, 真的, 这不是假的。所以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瞋痴, 在佛门也是如此, 三岁小孩也知道, 可是八十老翁做不到,他要做到,他就成功了。所以「随顺戒定慧」,戒定慧是伦常道德,中国人讲伦常道德, 它的结果就是天清,「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 灾厉不起」, 我们今天讲的是这个地区自然灾害就不至於发生, 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是修养道德的。息灭贪瞋痴地就宁了, 地宁, 不贪就没有水患, 不瞋就没有火灾, 不痴就没有风灾, 不傲慢就没有地震, 这些话释迦牟尼佛在《楞

消灾必先修福 修福必先消业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