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包虫病概述.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概述】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 iosis ),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 棘球蚴) 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 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 共患寄生虫病, 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 惟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 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 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 从全球范围讲, 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断】诊断依赖于以下三点: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见于畜牧区,患者大多与狗、羊等有密切接触史。(二) 临床征象上述患者如有缓起的腹部无痛性肿块( 坚韧、光滑、囊样) 或咳嗽、咯血等症状应疑及本病, 并进一步作 X线、超声检查、 CT 和放射核素等检查以且确立诊断。(三) 实验室检查皮内试验的灵敏性强而特异性差。血清学检查中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但各种免疫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除其本身特征外, 更受到所有抗原、操作方法、阳性反应标准、皮内试验对血清反应的影响, 以及患者包虫囊肿所在位置、感染期限与手术后时间和个体免疫应答性等因素的影响。本病应与肝脏非寄生虫性良性囊肿、肝脓肿、肠系膜囊肿、巨型肾积水、肺脓肿、肺结核球、脑瘤、骨肿瘤等鉴别,根据各种疾病自身的特点一般不难作出诊断。【治疗措施】外科手术为根治本病的首选方法, 应争取在压迫症状或并发症发生前施行。术时先用细针将囊液抽去( 慎防囊液外溢),然后将内囊摘除。内囊与外囊仅有轻度粘连, 极易剥离, 常可完整取出。肺、脑、骨等部位的包虫病亦应行摘除手术。在手术摘除包虫内囊之前,向包虫囊内注入 10% 福尔马林液以助杀死原头蚴, 由于本品对肺部组织具有刺激性和偶有的中毒副作用, 故尤其不适用于破裂性肺或肝包虫囊肿。国外有人采用西曲溴胺( cetrimide )杀原头蚴,并认为是毒性低、效果好的理想杀原头蚴剂, 用于人体包虫囊摘除术前,分 2 次注入囊内适量的 %Cetrimide ,每次历时5 分钟,一组 10 年期间通过 378 例的手术时应用和手术后观察报告表明,无1 例包虫复发, 而未用 Cetrimide 以前, 术后包虫复发率为 10%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近年来国内外重点研究的抗包虫药物, 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试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按照 WHO 意见, 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均列为抗包虫的首选药物。有作者认为其适应证如下:①继发性腹腔或胸腔包虫病,多发生于原发性肝或肺囊型包虫病并发破裂之后, 亦可因包虫手术时保护不严, 或因误作诊断性穿刺, 致使包虫囊液外溢,继发种植扩散,病变遍及全腹腔或全胸腔,手术难以根除。②多发性或多脏器囊型包虫病, 或复发性包虫病, 病人不愿或难以接受再(多) 次手术。③病者年迈体弱或并存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疾病, 手术耐受性差。④经手术探查或不能根治的晚期肝泡球蚴病,或继发肺、脑转移者,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 延长存活期。⑤无论囊型或泡型包虫病, 化疗作为手术前后辅助用药,可减少复发率,提高疗效。可苯达唑问世后,在治疗包虫病方面有取代甲苯咪唑的趋势, 阿苯达唑吸收较好, 其血清浓度比甲苯咪唑高 100 倍。包虫囊液中浓度比甲苯咪唑高 60倍。以治疗囊型包虫病时, 其剂量每日 10~ 40mg/kg ,分2 次服, 30 天为一疗程, 可视病情连续数个疗程, 其疗程优于甲苯咪唑, 尤以肺包虫病为佳。对泡型包虫病国内有人建议长期较大剂量的阿苯达唑治疗,其每日剂量为 20mg/kg ,疗程可从 17 月~ 66 月( 平均为 36月) 不等, 经长期的随访, 发现 CT 扫描示明显进步, 大部分病例原病变区域全部钙化而获痊愈, 有效率达 % 。一般病人对长期治疗均能耐受,未见严重的毒副作用,但治程中宜随访肝、肾功能与骨髓。孕妇忌用。甲苯咪唑国外采用剂量与疗程不一。剂量自每日 20~ 200mg/kg 不等, 通常以每日 40~ 50mg/kg 为宜,分3次口服, 疗程 1月, 休息半月再服另一疗程, 一般治疗 3 个月。也有人认为治疗囊型包虫病者需用药 1~6 月,而治疗泡型包虫病则需延长疗程,久者可达 3~5 年。疗效报告不一, 部分囊型包虫病患者可望治愈, 肺包虫病之疗效优于肝包虫病。甲苯咪唑吸收差, 一般空腹服用仅 1% 吸收, 为求提高疗效, 服药时应配合脂肪餐, 药物容易和脂肪一并吸收, 据报告脂肪餐伴服时吸收率可为 5%~ 20% 。【病原学】包虫病是由棘球属( Genus us )虫种的幼虫所致的疾病。目前被公认的虫种有细粒棘球颖虫( us granulosus )、多房棘球绦虫( E. multilocularis )、伏氏棘球绦虫( E. Vogeli Rausch )、少节棘球绦虫( E.

包虫病概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257909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