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定位目标 落实参与措施
怎么教,才能使语文课堂高效呢?语文学科的教学实在是太复杂了。低效课堂令人烦恼,不少教师抱怨“语文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前辈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而我也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一篇文章,往往综合性很强。如果抓不住重点,教学时很容易重复、枝蔓,不能扎扎实实地使教学要求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文章内容充分把握后,明确地定位好一个核心目标。
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要精准。教师的聪明才智、灵活应变能力,固然能引起学习的兴趣,但对课文的高度熟悉,认真而准确的教学设计,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定位核心目标,不能从教师的主观意愿出发。文学作品是智力才能(知)、(意)、情感心理(情)的载体,所以我们可从“知”“意”“情”出发,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准确定位核心目标。
(一)根据教材编著的单元目标来定位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为例(下同)。“必修四”第二单元,是侧重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的。那么这一单元课文的教学核心目标就可以从“知”的角度出发,定位为:从意象中体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其中一篇课文作为范文去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其他课文。譬如教柳永的《雨霖铃》,就可通过对“寒蝉、长亭、兰舟……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领会,去品味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的“千里清秋、落日、断鸿、游子……”。若每节课的核心目标明确,也就强化了知识点,那么课堂的高效就出来了。
(二)根据文章的特色来定位
每篇文章,各有其特色。从不同角度定位教学目标,效果各不同。教学时,可以从这一点入手。如教《鸿门宴》,这篇文章的教学核心目标不妨从“知”出发,定为:积累实词、虚词等相关文言知识。这篇文章的文言知识把握牢固了,对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又如《荷塘月色》。它的语言特色(描写、引用)尤为突出。因此,可以根据这个特色,把教学核心目标定位为:学习巧用手法来抒情。从这个核心目标出发,可以横向联系诗歌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这样一来,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力、写作能力,也就得到提高了。
(三)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十分明显地反映出时代对人们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要发展,就要有适应社会需求的语文知识技能。因此,根据这一时代要求,可以定位好某些教材的核心目标。如教人教版的选修课《新闻阅读与实践》,就可以把这教材的核心目标定为:一是如何快速获取新闻内容,二是学习新闻的写作。如何快速获取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基本构成和结构就行。而对于新闻的写作,就必须让学生明白:要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写作最基本的原则;新闻要体现重要性、时效性、显著性、异常性、价值性,具备要素越多,就具有越高的价值。
(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位
从学生实际出发,就是从学生存在的不足或是学习潜能出发,把弥补不足或挖掘能力作为定位核心目标的重要依据。
如,同是教《陈情表》,我在不同的班定位的核心目标就不同。在实验班,我从彻“意”的角
准确定位目标 落实参与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