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江苏丹阳漫话丹阳地方方言(精).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漫话丹阳地方方言丹阳方言是丹阳人民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相互交际的重要工具, 它是丹阳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 是历史文化赖以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丹阳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丹阳方言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吴头楚尾”的历史演变丹阳市地处长江南岸, 东邻常州,西靠镇江。常州方言属吴方言,镇扬官话属江淮官话, 处在二者之间的丹阳方言, 历来在方言区划研究中被认为是“吴头楚尾”。“吴头楚尾”的地域特点为丹阳方言带来了复杂性。外地人常说丹阳方言难懂, 四门十八腔”。丹阳市各地方言在语音上是有差别的,据此可大体分为五个片区: 一是中心片区, 以丹阳老城区为中心, 涵盖周围的乡镇, 包括现属云阳镇、开发区、延陵镇、珥陵镇、陵口镇、练湖等大片地方。其中, 丹阳老城区居民所讲的方言, 被称为城里头的话; 南门外延陵镇一带居民所讲的方言, 被称为南门外头话; 司徒、练湖一带居民所讲的方言, 被称为西门外头话等。城里话与城外头话同中有异, 但差别不大, 总体上这中心片区居民的语言可称作丹阳话的典型样本。二是东南片区,丹阳市东南部一些地方,包括访仙、吕城、皇塘、导墅等镇邻近常州, 人们的方言表现出丹阳话向常州方言过渡并逐步融合的特点。三是沿江圩区的新桥、界牌片区, 新桥、界牌两镇属长江冲积平原,形成年代较晚,居民的先人大都是苏北移民, 而这地方又与常州市新北区接壤, 所以当地方言体现出江淮官话与常州方言融合的特征,受丹阳话影响较小。四是沿江的埤城、后巷片区, 埤城、后巷镇的大部分地方, 邻近镇江市丹徒区, 又长期属丹阳管辖, 当地方言表现为镇扬官话与丹阳话的过渡和融合。五是西部边缘片区, 是指练湖、司徒、行宫等镇区与镇江市丹徒区交界地带的方言。这些边缘村落居民的语言受镇扬官话影响较大。此外, 丹阳境内还有少量的方言岛。如蒋墅、导墅镇的一些村庄, 皆属湖北人迁移聚居。这些村民相互间以原籍湖北话交流, 并保留了原有的生活习俗, 而与当地人交往则讲导墅话、蒋墅话。丹阳中心片区居民所讲的丹阳话与吴语相近, 属吴方言范畴,具有“吴头”的独特性。例如在语音上,丹阳话说“爬”[po] ,与苏州话说[bo] ,丹阳话说“桃”[t蘅] ,与苏州人说[d覸], 都是相近的。但丹阳话说“你”[浊], 与苏州话说[nai] ,就有不同;丹阳话说“去”[k’覸] ,也与苏州话说[t渍i ,又有明显不同。在词语上,如“脸”,丹阳话和苏州话都说“面孔”;眼珠”,丹阳话与苏州话都说“眼乌珠”, 这是相同的。而丹阳话把“小孩”叫作“小把戏”、“小鬼[kue] ”、小鬼头则(子)”,苏州话则叫“小囡”、小人”、小赤佬”, 就有所不同; 丹阳话把“我们”说成“我己”,常州人则说“我家[ko] ”,无锡人说“我伲”, 苏州人说“伲”, 这也有不同。丹阳话与吴方言这种同而不同的现象,反映了“吴语开头”的地方特征。一些学者认为, 商朝末年,“太伯奔吴”, 早期吴的政治中心在宁镇地区。南京、镇江一带长期属于吴国的疆域, 古代人民也操吴语。东晋南渡期间,大批中原人士南来,许多官僚世族、文士军人聚居于建康、京口, 南京成为六朝繁华的国都。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 使南京、镇江融进北方语系,居民的语言演变为江淮官话。北方人士向江南大迁移, 对丹阳人口姓氏的构成也产生过影响。如萧氏家族原籍在山东兰陵, 东晋南渡时, 淮阴令萧整举家迁入今丹阳地域, 曾出过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三城巷束氏家族是在宋室南迁时由安徽合肥来到丹阳的,其始祖统领将军束振祖护驾到了江南。来到丹阳的那些北方家族后人很快融入丹阳社会, 并逐渐改讲丹阳方言。正因为丹阳方言相对稳定, 遂在历史的演变和抉择中成为“吴头楚尾”: 吴方言西起于丹阳; 江淮官话在江南则东至丹阳而终。“包罗万象”的话语世界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丹阳建城的历史悠久, 设县至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县一级行政区划的稳定设置促进了居民的相对集聚, 人员的频繁交往推动县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为丹阳方言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丹阳话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语信息; 而方言中凝聚了祖祖辈辈丹阳人的生活经验和语言智慧, 又使丹阳方言成为一个包罗万象、多姿多彩的话语世界。民以食为天, 长久以来, 农业是丹阳人民赖以生活的主要产业, 因此丹阳话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农具和农事活动的词语。如稻谷、旱谷、晚晚秋; 钉耙、连枷、稻床; 下小秧、开秧门、洗泥、抢暴等。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 人们还形成了“芒种到, 无老少”、稻老要养, 麦老要抢”、“稻上场, 麦进仓, 黄豆挑在肩膀上”等农业谚语。过去的农业生产是“望天收”, 它的丰歉与天气好坏直接相关, 所以丹阳方言中关于天文、气象、气候等的词语也很多。

江苏丹阳漫话丹阳地方方言(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318803505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