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让与大吴泥塑
大吴泥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名称各异,计有浮洋泥塑、浮洋人仔、大吴公仔、大吴安仔、潮州涂丁、潮州土公仔、大吴翁仔屏、涂安丁、安仔丁等多种。在潮州地区则以“大吴安仔”最为流行,现在全国范围内则以“大吴泥塑”最为通用。这是一种以村庄冠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与天津泥人张彩塑、无锡惠山泥人齐名。
大吴泥塑历史沿革
大吴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的一个村庄,由肖畔林和大吴两个自然村组成,位于潮汕公路东侧,北距浮洋镇政府三公里,南与鹳巢村接壤,东与银湖村相邻,西北是颜厝村。南宋末年,福建漳浦吴氏迁徙至此,在“凤书陇”基础上创乡,初期有吴、莫、林、姚四姓混居,后诸姓外迁,村中独留吴氏,故名大吴。
当地的研究者一致认为,大吴泥塑源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泥塑创始人即村庄创始人,即福建漳浦的吴公,姓吴,名定,字后泰,号静山。吴定在大吴定居后,发现村庄西面田地里的泥土可塑性很强,适宜制作泥塑,取土塑造,先做玩具,后创“大斧批”,始有大吴泥塑,并由长孙吴长洋继承此艺,世代相传。
大吴泥塑的起源,还应当与当地陶瓷业关系密切。在大吴东北20公里处,有笔架山窑址,亦称水东窑,自唐代起烧制青白瓷,宋代达到鼎盛,建窑99座,有“百窑村”之称。当地考古发掘证明,宋代百窑村曾经烧制瓷塑人物,已发现的遗物中有麻姑、观音、释迦摩尼佛等神佛造像和小人、小狗等瓷塑造型,在佛像身上尚有可辨识的“治平”,“熙宁”等年号款识。今日潮州陶瓷窑区移至枫溪一带,仍为著名陶瓷产区。北宋窑址出土的瓷塑文物,说明潮州地区塑造人形、动物形象的技艺在北宋时已经相当成熟,南宋末年兴起的泥塑技艺,不能排除瓷塑的影响,很有可能就是瓷塑的延伸。
元明两朝,大吴泥塑史料匮乏,无以妄加评述,唯清代有零星史料可证大吴泥塑仍沿不辍。清末大吴村的泥塑作坊林立,有“利合”、“财合”、“福合”、“和合”、“裕合”、“嘉记”、“才记”等诸多字号的店铺、作坊经营泥塑。此间,为大吴独有的“贴塑”技艺开始形成,诸多为民俗所专用的品种日益繁盛,除泥塑戏剧人物之外,人物肖像(塑真)、泥玩具(安仔)、木偶头、纱灯头均有长足发展。此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是吴潘强(1833-1902),相传,贴塑技艺即由他始创。当地关于吴潘强的传说很多,证明他是一位曾经发生过重要影响的泥塑大师。入民国以来,相继产生了吴潮昌、吴亚才、吴镇潘、吴金福、吴嘉鸿等著名泥塑艺人,名垂大吴泥塑艺术史。又有很多艺人先后参与了枫溪陶瓷作坊的瓷塑创作,把贴塑技艺引入了潮州陶瓷工艺,为陶瓷的地域性特色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至今,潮州陶瓷中的通花瓷和瓷塑,仍以雕塑立体造型为主要特征,显示着大吴泥塑对瓷塑的深远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吴成立了“大吴泥塑工艺厂”,为二轻局集体企业,厂内实现了集体化生产的师徒传承关系,由老艺人收徒传艺,培养新人,相继出现了如吴光让、吴德祥等新秀,作品开始参加广东省以至全国的各种工艺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大吴泥塑的名声大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大吴泥塑的传统品种禁绝殆尽,以塑制伟人像和泥玩具为主要产品,并转为烧制陶瓷器皿与瓷塑,俗称“变色瓷”。终因特色不鲜明,成本高,效率低而停止。20世纪80年代以后,恢复传统泥塑,2008年,大吴泥塑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大吴泥塑品类丰繁
大吴泥塑的品种,可分为五大类,一是潮剧戏出;二是神佛造像;三是塑真肖像;四是泥塑头面;五是玩具杂锦。
特色最为鲜明的是潮剧戏出,与天津泥人张的古装人物、无锡的手捏戏文、北京的泥戏出一样,取舞台人物若干,塑成泥人,搭配组合,构成戏剧舞台的场面。不一样的是,大吴泥塑的题材均取自潮剧,而潮剧的很多剧目却为其他剧种所罕见。如《陈三五娘》《薛蛟遇狐狸》《王茂生进酒》以及《搜楼》《咬靴》等剧目,唯潮剧才有。于是形成了大吴泥塑的题材特色。若将潮剧戏出细化分类,又可得五种: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文身主要表现小生、老旦、丑角等以唱念为主功的角色。武景则多取材武生、武旦、二花脸、小花脸等以作、打为主的武戏场面。文臣、武景均以七寸为度。大斧批较高,可达十二寸,用以表现场面恢宏、人物众多的戏剧场景。可见文武带打、唱念聚集的剧目,属大型泥塑戏出。臣景是单个的朝臣人物,类似古装人物。文寸则比臣景更小,表现文戏主角以及寓意吉祥的典故传说。现在以上五类中以文臣、武景传承最好。
神佛造像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凡观音、如来、罗汉和关公,城隍、土地等神佛偶像,以及氏族先祖、古代圣贤、忠臣孝子皆在此列,造型庄严肃穆,内涵神秘多彩。
肖像类,即各地所说的塑真,有如清
吴光让与大吴泥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