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京派海派(1).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二节 京派与海派
一 “京派”、“海派”概说
1
(一)“京派”“海派”的大致描叙:
1. “海派”作家群:
A. 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家群。
广义海派包括左联为代表的进步的左翼文学;以《现代》杂志为基地的戴望舒、路易士等“现代”诗人作家群,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家(狭义海派);以张资平、曾虚白为代表的新言情小说家和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作家群。
2
B. 海派文学特质 :政治性、商业化、“现代” 形态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取代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特别是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都市漩流”的海派文化形态:物质性、实用性、消费性、娱乐性、政治斗争色彩。
3
具体到文学上来,表现为:
①配合政治阶级斗争,文学带上鲜明的政治色彩,文学政治化;
②附会于商市行情,文学成为赚钱牟利的商品,文学商业化;
③追逐洋场风情,以西方现代派的艺术形式传达工业社会的“现代情绪”,文学现代化 。
4

A. 活跃在古都北京(包括天津、济南和青岛等北方城市),以《水星》《文学季刊》《文学杂志》等文学刊物以及天津《大公报》《国闻周报》等报纸文艺副刊为主要阵地的北方作家群。
包括沈从文、朱光潜、废名、凌叔华、萧乾、梁宗岱、芦焚、李健吾、何其芳、林徽因等。
5
B. 京派文学的特质: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营造“和谐”的文学世界。
京派稍晚于海派,正式形成于1933年,沈从文由上海北上与杨振声合编天津《大公报·小公园》文艺副刊为起点,后不断聚合、强化、扩充而使北平文坛由沉寂走向热闹。
6
北京作为东方古国文化的聚集地,与上海比较而言,处处都显出迟缓而单纯的、诗意而幻想的、矜持而温文尔雅的“京城风度”。
其形成本身就是对上海文坛海派风气的反拨,不迎俗趋时,不翻新冒进,不偏,不倚,始终苛守纯正、和谐的美学原则,保持一种矜持、高蹈的学人风范和文人风度。
7
3. 两派作家的身份、职业:
海派作家:大多为生活于亭子间的左翼无产阶级作家;或为书商、编辑、以文为生的文人;或生活于都市十里洋场的感受过西方现代文明的前卫青年。没有固定职业和收入来源。
京派作家:大多是文人学者型,都是在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一流学府的教授、学者或者学生。拥有高额的固定薪水,不需为生活奔走。
8
(二)“京派”、“海派”之争:
1. 1933年12月苏汶在《现代》杂志上发表《文人在上海》一文,为海派正名。
沈从文针对此文发表了《论“海派”》,将“上海气”概括为“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相结合,“投机取巧”与“感情主义左倾”。上海作家也指责“京派”文人故作高雅,高蹈于时代之外的文学“酸腐气”。
此后,关于“京派”与“海派”的指责与论争开始,席卷整个30年代文坛。
9
2. “上海气”:
指身处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中心区域和前沿地带的大上海的作家,本着与时俱进的文化态度所形成的
——思想上的前卫意识,创作上的趋俗意识,和艺术表现的先锋意识。
10

京派海派(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xlw1984
  • 文件大小110 KB
  • 时间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