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会议这一会议和报告标志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的形成。这是1935年12月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完整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毛泽东根据这一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做了马克思主义的论述。
必要性:一是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二是革命的力量还比较弱小,必须团结各阶层人民,才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内战政策。
可能性:一是将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区别,二是把国民党内的各派别加以区别,
领导权:中国共产党
具体政策调整:一是改工农共和国为人民共和国,使之具有广泛的基础;
二是改变富农政策。
三、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一)事变前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初步联合和国共两党的初步接触
政策主张:
1936年1月,红军将领发表《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重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5月5日,红军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也称《东征回师通电》),直接向南京政府提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主张。中共实行逼蒋抗日方针的开始
9月1日,中共中央对全党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正式将以前的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
9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会议又作出《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
具体行动: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肤施(延安)会议,达成了停止内战、通商、互派代表等协议,这时已与17路军杨虎城部达成了相应协议。
国民党与中共开始接触并谈判
(二)西安事变及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一方面是全国抗日高潮的促动;另一方面是出于保持自身实力的考虑。
1936年12月12日,兵谏蒋介石。张杨通电全国,提出8项主张: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之政治自由;(七)确定遵行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
四点建议:主要是南京军队不要进攻潼关,由南京召集和平会议,解决西安事变,基本纲领是反对一切内战,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答应联共抗日。(五届三中全会确认)
1937年2月15日,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前中国共产党曾向国民党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五项要求:(一)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二)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三)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 (四)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工作;(五)改善人民生活。
四项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党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 (三)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选的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让步的目的:消除国内两个政权的对立,便利于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反对日本的侵略。
让步的
中国现代史第三编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