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一、 引言
隐喻,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着《诗学》和《修辞学》中曾说过,>-您的专属秘书!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语言符号与客观外部世界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人们只有通过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总结经验,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才能进而形成隐喻,完成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隐喻的英语等同词metaphor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meta”意为“从一边到另一边”,“pherein”的意思是“传达、传送”,二者合一意为用一个事物来表达另一事物,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换言之,隐喻涉及两种事物,一个是出发点,另一个是目的地。
也就是说,一个概念域是可以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其方向是,用熟悉的事物映射不熟悉的事物,用具体的概念映射抽象的概念。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亲身感知世界,并对所获的经验进行组织的过程。隐喻就是在这种向陌生概念(和抽象)的映射过程中发挥作用,拓宽意域,升华认识。所以隐喻的认知特征在隐喻和隐喻翻译的研究中显得至关重要。
三、 隐喻的可翻译性
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使用喻体是要把喻体或者载体上的某些特征转移到本体上;翻译则必须涉及两种语言,进行翻译时要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从言语交际的角度看,隐喻作为一种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方式总是产生于人们言语交际活动中,并与整体的言语交际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语言角度看,隐喻是一种比较“奇特”的语言方式。所谓“奇特”,指有缺陷的表达方式,为违反会话原则的结果,它能把表面上看似超出常规甚至荒唐的事物联系起来。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
从文化角度看,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 in the air 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