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内胃肠道间质瘤的综合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IST)概述
1、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突变的c-kit(c-kit基因可发生多点突变,发生在外显子11、9、13及17)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基因驱动;组织学上多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CD117或DOG-1表达阳性;
2、原发位于胃肠道、网膜和肠系膜;
3、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约95%,DOG-1阳性率98%.CD34阳性率70%,α-SMA阳性率40%,S-100蛋白阳性率5%,以及Desmin阳性率2%;
4、GIST多见于老年人,好发部位有胃(约占60%-70%),小肠(约占20%-25%),结肠(5%), 食管 (<5%).
GIST的病理诊断思路
2013年中国GIST病理诊断思路指南共识
GIST切除后的风险分级
2014年NCCN指南
GIST的手术适应证
(1)对于肿瘤最大径线超过2 cm的局限性GIST,原则上可行手术切除:而不能切除的局限性GIST,,宜先行术前药物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2)对于肿瘤最大径线小于或等于2 cm的可疑局限性GIST,有症状者应进行手术。位于胃的无症状GIST,一旦确诊后,应根据其表现确定超声内镜风险分级(不良因素为边界不规整、溃疡、强回声和异质性)。如合并不良因素,应考虑切除;如无不良因素,可定期复查超声内镜。位于直肠的GIST,由于恶性程度较高,,倾向于及早手术切除。(3)复发或转移性GIST,分以下几种情况区别对待:①未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但估计能完全切除且手术风险不大,可推荐药物治疗或考虑手术切除全部病灶。②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有效,且肿瘤维持稳定的复发或转移性GIST,估计在所有复发转移病灶均可切除的情况下,建议考虑手术切除全部病灶。③局限性进展的复发转移性GIST,鉴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总体控制比较满意,常常只有单个或少数几个病灶进展,可以考虑谨慎选择全身情况良好的患者行手术切除。术中将进展病灶切除,并尽可能切除更多的转移灶,完成较为满意的减瘤手术。④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下广泛性进展的复发转移性GIST,原则上不考虑手术治疗。⑤姑息减瘤手术只限于患者能耐手术并预计手术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情况。(4)急诊手术适应证:在GIST引起完全性肠梗阻、消化道穿孔、保守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大出血以及肿瘤自发破裂引起腹腔大出血时,须行急诊手术。
GIST的手术原则
(1)对于术后切缘阳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倾向于采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2)对于大于5 cm的肿瘤,除了临床研究需要外,原则上不推荐进行腹腔镜手术(避免肿瘤破裂播散);
(3);
(4)小肠GIST可有淋巴结转移,宜酌情清扫周围淋巴结(10%~15%的病例出现淋巴结转移)。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原则
:(1)术前估计难以达到R切除;(2)肿瘤体积巨大(大于10 cm),术中易出血、破裂,可能造成医源性播散;(3)特殊部位的肿瘤(如胃食管结合部、十二指肠、低位直肠等),手术易损害重要脏器的功能;(4)肿瘤虽可以切除,但估计手术风险较大,术后复发率、死亡率较高;(5)估计需要进行多脏器联合切除手术。
2、术前治疗时间、治疗剂量及手术时机选择:在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每3个月)评估治疗效果,推荐使用Choi标准或参考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标准。对于术前治疗时间,专家委员会尚未获得一致的共识。一般认为,给予伊马替尼术前治疗6个月左右施行手术比较适宜。过度延长术前治疗时间可能会导致继发性耐药(术前治疗时,推荐伊马替尼的初始剂量为400 mg/d)
3、术前停药时间及术后治疗时间:建议术前停药1周左右,待患者的基本情况达到要求,即可考虑进行手术。术后,原则上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且能耐受药物治疗,应尽快进行药物治疗。对于R0切除者,术后药物维持时间可以参考辅助治疗的标准:对于姑息性切除或转移、复发患者(无论是否达到R0切除),术后治疗与复发转移未手术的GIST患者相似。
GIST术后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剂量和时限:
根据ASOCOG Z9001以及SSGXⅧ/AIO研究结果,目前推荐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剂量为400 mg/d;治疗时限:对于中危患者,应至少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高危患者,辅助治疗时间为3年。
肿内胃肠道间质瘤的综合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