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本解读案例分析
上传: 丁晓春 更新时间:2013-12-25 10:46:06
【案例背景】
通过一段时间的外出观摩和书面学习,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对于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来说,怎一个难字了得!许多课文都是一些文学大家的名作。不仅文字优美耐人寻味,而且内涵深刻,人文意味更是浓郁。像新教材中六年级的《战象》、《月迹》、《山中访友》等课文,就是教师本人也得先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然后再反复揣摩作品,才敢带领学生走进作者和文本。许多名师课堂中的精辟讲解、巧妙引领,无不和他们自身深厚的文学修为相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文本领悟的深度决定了他引领学生登上的阅读高度。教师解读教材,既要注意整体把握,又要重视文本细读,抓住文本精妙之处。尤其是要在解读文本时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视角去寻找阅读中可能会有的发现和障碍。那么,教师才有可能触摸到文本的灵魂,引领学生站在高处阅读。
【案例题旨】
在本校的一次语文课比武选拔赛中,我有幸和其他三位老师一起上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讲述的是季老先生在留德期间,见到的德国小镇哥廷根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独特的民族修养和人性魅力。四位教师同课异构,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各有千秋。我就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进行几点综合分析。主要有三方面:
1、怎样从作者的写作本意解读文本?
2、怎样从语言的角度解读文本?
3、怎样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文本?
【案例实录】
课前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到季老先生在留德的十年时间里,由于战争的关系,大部分时间与书为伴。除了哥廷根和柏林,他没有去过德国的其他地方。季老先生仅有的休闲也就是漫步小镇街头,惬意地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街道了!他对小镇有着几近第二故乡的情感。因此,他对德国人民的赞赏是由衷的,漫步时的心境也是无比轻松的。教学时,我针对这一点设记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片段一:
师:同学们,想看看德国人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街道吗?那么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去欣赏一番吧!(师配乐朗诵第三自然段)
生:陶醉欣赏。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那街道美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身临其境,也漫步在这美丽的街道上。
生2:我好象看到那些姹紫嫣红的花儿就在眼前,香味阵阵扑鼻而来。
生3:我仿佛看到德国人民正推开窗给花儿浇水,修剪枝叶。
……
师:你们刚才是在用心灵去聆听文字,把心带到了文字中。
一段优美的异国音乐,加上我声情并茂的朗诵,把学生带到了带到了德国的街头,带入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也带入了文本的意境。我想从作者的写作心境出发去解读文本,是对文学作品和作者的尊重,更是对学生的负责。
片段二: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读的词中,哪些是描写花的?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读词也要带着感情。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指二生读)
……
师: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并参照插图,找找你觉得最美的一句,多读几遍。
生:我觉得“走过任何一条大街,抬头向上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