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及社会平安如何应对网络时代讲座
提 纲
1 把脉网络时代与网络舆情
2 网络舆情的焦点和诉求取向
3 舆情热点事件及官员的“行为失范〞
4 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媒体与回应舆情
1 把脉网络时代与网络舆情
网络是什么?
网络是新兴的、迅速开展的经济形态
网络是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网络是台
网络是军事斗争和国力竞争的新战场
网络是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新阵地
网络是精神家园的新空间
网络是日益发育的社会场域——网络社会
互联网开创了一个暂新的网络时代,带来的是新经济、新政治、新文化、新社会、新生活……
网络时代的社会政治意义
众声喧哗的网络:谁都在说,谁都想说,谁都准备说。
麦克风式的网络:地方性声音可以传遍全国。
注意力为王的网络:眼球效应,炒作。有人希望被注意,一被注意就成名;有人害怕被注意,一被注意就前程尽毁〔中箭即倒〕。
情绪化的网络: 怒火之战、口水之战。
极端化的网络:群体极化、群体无意识、乌合之众。
暴力化的网络: 烧烤式聚焦。
无处藏身的网络:人肉搜索使人无处藏身。
人为操控的网络:媒体、网络推手,网络筹划公司,网络领袖。
强力监视的网络:互联网使社会监视、舆论监视变硬、变实、变强!
瞬息万变的网络: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娱乐至死的网络:一切事件、人物都会被娱乐化、无厘头化。
颠覆权威的网络:解构、戏说、恶搞。
充当第四媒体的网络:网络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社会舆论的主要载体。
网络: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孔不入、无法逃避!
舆情与网络舆情
界定1: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王来华,2003〕。
界定2:舆情是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严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织的总和〔刘毅,2007〕。
界定3:舆情即社情+民意〔社情即社会客观情况;民意即民众的意愿〕〔陈月生,2005〕。
我的定义:舆情是含有态度的信息。公众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信息就是舆情。
对舆情的理解
1、舆情是态度,不是事实。因此,关于事件的描述不是舆情。
2、舆情是公众的态度,是专家、百姓的态度,不是媒体的报道。
3、舆情是民众对社会现象和公共事务,尤其是对政府及官员的看法,是社情民意。
4、舆情类型:社会舆情研究、网络舆情研究、境外涉华舆情研究、社会思潮、特定事项舆情,以及舆情信息理论研究。
舆情与舆论
群众传播媒介或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公众不等同于舆论;不能随意说“舆论认为〞 ;个人感觉更不等同于舆论。
舆论是公众发出的或者通过媒体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现象、问题、事件的有影响力的意见。
舆情是含有态度的信息。公众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信息就是舆情。
舆情主体;公众;
舆情对象:社会现象、事件;
舆情度量:没有标准;
舆论主体:公众和媒体;
舆论对象:可以是某个意见;
舆论度量:要到达一定人数〔1/3〕
舆情与信息
信息〔information〕就是符号、信号或消息所包含的内容。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信息的存在是普遍的;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之中。
信息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换一个约束条件,以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那么可将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进一步分为先验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记忆能力〕、实得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实在信息〔在理想观察条件下认识主体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部信息〕。
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只是信息的外壳,信息那么是消息的内核;信息不同于信号,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那么是信号所载荷的内容;信息还不同于情报和知识;信息也不同于舆论、舆情。
信息∈消息、舆情∈舆论、民意、思想、思潮
舆情与民意
民意〔public will, people will〕:人们公开表达或调查发现的对于公共问题、公共事务的明确态度或意见,一般具有影响甚至决定政府行动的功能。
民意是谁的意见?——人民的意见、老百姓的意见、群众的意见、公众的意见?
民意表现:声音、判断、意见、态度、感觉、概念?
民意的了解方式:测验、调查、访谈、被代表?
民意的量度:人数、强度、稳定性
中国很少用民意概念:民心、民情、民愿、心声
政策决策如何表达民意?如何做到执政为民?
网民的政策认知态度:网络时代的政策误读现象
公共政
网络舆情及社会安全如何应对网络时代讲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