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案例袁兴丽.doc《书愤》教学案例
袁兴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过程与方法:
1、 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学会把握陆诗的感情基调;
2、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 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每当国家面临 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 性的三个诗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离骚》,杜甫的作品中 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 知人论世
陆游(1125 — 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 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也写词,词 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他始终坚持抗金,至死不渝,上面《示儿》诗就是明证,因此在仕途 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 首抒发此类情感的诗歌《书愤》,一同感受诗人那“气吞残虏”的爱 国主义精神。
三、 写作背景介绍:
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 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 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 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 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
书愤(其一)
中原/北望/气如山。 铁马/秋风/大散关。 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岁/那知/世事艰,
楼船/夜雪瓜/洲渡,
塞上/长城/空自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
(七律一般就按2-2-3拍的节奏来读。本诗押何韵?有什么好
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 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要求学生据此方法齐读、熟读。
五、 整体感知
1、 首联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 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
2、 颔联
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的两 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 中去。
3、 颈联
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 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脱、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 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 ”诗人虽然没有像 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
书愤教学案例袁兴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