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教学设计.doc《黄河象》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 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时要 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 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 “有气无力”、“发现一一发掘”、“挖掘一一发掘”等词语的
意思。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古 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 现、发掘、命名的过程;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并说说推 想的依据。
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激发学生探索大自 然的奥秘的兴趣,增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照片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张“墙上长出一棵榕树”的彩色照片,用 实物投影仪把它投到了大屏幕上。问:你看到了什么?还发 现了什么?
我们可以根据这幅图来编一个故事,怎么编呢?帮我 们编故事的一篇课文叫《黄河象》。
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板书课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 准字音。(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学生讨论交流分段,归纳 段意)。
三'深入探究,理解感悟
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 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 感受的词句标出来。(2)小组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
讨论重点句子: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 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 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木端趾骨也没 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 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讨论学习第7、8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7、8自然段。
小组讨论: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什么保存得如此完整 呢?它是怎样被发掘的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化石保存完整的两 个原因:;。
追踪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力求达到如下认知: -斜插沙土、脚踩石头。-各部分骨头 互相关联。)
科学家怎样推想出它是“失足落水”的?依据何在?
引导学习第2—7自然段
学生读有关假想部分。
谈话: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的事,我们现代人根本 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 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但是假想必须有 事实依据,
《黄河象》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