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剪辫子的故事
剪辫子并非始于辛亥革命 满族剃光前额留辫子,是为 了防止在策马奔腾时头发盖住眼睛,挡住视线,这是草原生 活的实际需要。可是到了工业社会,辫子就成为累赘了,辫 子往往会卷进机器,使人丧命。 1898 年开办的“北洋硝皮公 司”,为了防止事故,工人一律剪辫子,下班出厂,则戴上 假辫子,以避革命党之嫌疑。 蓄辫子满人睡姿 鸦片战争爆发,西风东渐,尽管有先进人士明知蓄辫之陋 弊,称之为“满洲辫” ,但莫说国人,即便是海外侨民也少 有剪辫者。据《郭嵩焘日记》 1876 年(农历十二月初十日) 记载:郭嵩焘航海多时,来到英国伦敦就任大清国的驻英公 使。到岸当日, 旅英华侨伍廷芳前来清国大使馆拜见。 当时, 伍廷芳已经在英国伦敦当了三年的执业律师了,终日西装革 履,但是,伍廷芳仍然留着长长的头发。郭嵩焘问他: “你 留这么长的头发干什么?”伍廷芳回答说: “将来若有回中 国的一天,我把长头发一扎,就成一条辫子了。作两手准备 嘛!” 1904 年秋,传闻政府将允许剪辫。次年 6 月,新编陆 军为方便戴军帽,将发辫剪去一束,天津的警察也“剪去发 辫三分之一”,剪辫风气逐步抬头,社会上则有赞有弹,反 对者不在少数。保皇守旧分子甚至表示“吾头可断,辫不可 剪”。 据国军将领李品仙回忆; 1909 年,广西陆军小学全体
学生,突然集体剪掉了辫子。广西巡抚张鸣歧获悉,装模作 样地训斥学生:“你们必须给我重新留回辫子。 ”当时的学生, 根本没把张鸣歧的申令当回事,没有一个人留回辫子。事情 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广东也是最早剪辫的省份之一,广 东成立了“华服剪发会” ,由粤商何乐琴发起,决定从 1910 年 12 月 31 日起全体会员一齐剪辫。 1911 年 1 月 15 日,由 曾任清朝侍郎、驻美大臣的粤人伍廷芳在上海提倡剪辫,时 有 4 万多人参加剪辫大会,会场中间设有高台,周围为义务 剪发处, 10 多个理发师持刀而待, 现场只闻拍掌声、 叫好声、 剪刀声、被剪者相互道贺声一片,当日剪辫者有千余人。在 香港, 1911 年 2 月,有 11000 多个华人剪去了辫子。 1911 年 1月 3日,香港《华字日报》有这样的报道: “(清廷)陆 军部决于明年正朔,各员皆剪发穿军服进署” 。这个文告翻 译成现代中文, 意思是:“大清国的陆军部, 决定从明年( 1912 年)开始,各军官一律剪掉辫子,并穿着军服,才能进入陆 军部大楼办事。 ”这说明,清军早在武昌起义之前,就已经 决定让军官剪掉辫子了。可见,剪掉辫子,在当时已经是晚 清时代不可扭转的大势所趋。 换句话讲, 即便没有辛亥革命, 中国人剪掉辫子,也许应该也是迟早的事。 辛亥革命之前, 不但清军内部开始了剪辫子的风气,而且在资政院,也通过 了剪辫子的动议。 1909 年,光绪的两个弟弟载涛和载洵先后 提出:“非剪发易服, 不足振起全国之精神, 恳请明降谕旨。 ” 著名立宪派人物、江西提学使汤寿潜也对摄政王载沣提出, 请“易服削发, 一新天下耳目” 。据《清实录》,1910 年冬天, 大清国资政院第一届常会上,罗杰、周震麟等议员,提出了 “剪辫子”的革命性议案。该议案
剪辫子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