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的故事: 远古时期,古希腊人和印度人都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表示加法, 把两个数字写得分开一些来表示减法。中世纪后期,欧洲商业逐渐发达。一些商人常在装货的箱子上画一个“+”,表示重量超过一些; 画一个“-”,表示重量略微不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也采用过“+”和“-”的记号。公元 1489 年,德国人威德曼在他的著作中正式用这两个符号来表示加减运算。后来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大力宣传和提倡,这两个符号才开始普及,到 1603 年终于获得大家的公认。加减的历史由来:“+”与“-”这两个符号是德国数学家威特曼在 1489 年他的著作《简算与速算》一书中首先使用的。在 1514 年被荷兰数学家赫克作为代数运算符号,后又经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直到 1630 年,才获得大家的公认。乘号的由来在 17 世纪前,有很多人用字母 M 来表示乘号,因为 M 是拉丁文中“乘”这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但后来人们发现用字母来参与乘法是相当的繁琐, 所以就摒弃使用 M 表示乘号了。在 1631 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发现乘法也是相加的意思。但是与加法有所不同,于是奥特雷德就将“+”旋转 45 度,变成了现在的乘号。但是数学家莱布尼兹就认为乘号“x”和拉丁文中的“X”非常相似,容易混淆,他很赞成数学家哈里奥特首创的“· ”表示乘号。在今天这两种符号都被人们广泛使用。乘法口诀九九乘法表最早出现于两千多年前,是从“九九八十一”倒着开始到“一一得一”。七百多年前才倒过来。九九表, 又称九九歌、九因歌,是中国古代筹算中进行十进位制乘法、除法、开方等运算中的基本计算规则, 春秋战国沿用到今日, 已有两千多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九因歌最早见诸秦汉古籍——《管子》,“五七三十五为尺而至于泉”,“四七二十八尺”,“六七四十二尺”,“七八五十六尺”。在《九章算术》中:“昔在庖牺氏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作九九之术”。西方文明古国的古希腊和古巴比伦也发明过乘法表, 不过比起九九表要复杂得多。希腊乘法表有 1,700 多项, 而且不够全面。欧洲直到 13 世纪初都不知道这种简单的乘法表。 13 世纪之初, 东方的计算方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欧洲人发现了他的方便之处, 所以学习这个新方法。当时,用新法乘两个数这类题目,是当时大学的教材。、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没有进位制,原则上需要无限大的乘法表,因此不可能有九九表。古巴比伦算术虽比希腊为早,却比希腊等几个国家的算术优越,因为巴比伦算术有位值制。不过巴比伦算术采用 60 进位制,原则上一个“ 59 × 59 ”乘法表需要 59*60/2=1770 项;由于“ 59 × 59 ”乘法表太庞大,巴比伦人从来不用类似于九九表的“乘法表”。不过,考古学家发现巴比伦人用独特的 1× 1=1,2 × 2=4,3 × 3=9 …… 7× 7=49 , …… 9× 9=81 …… 16 × 16=256 …… 59 × 59=3481 的“平方表”。古埃及没有乘法表。考古家发现, 古埃及人是通累次迭加法来计算乘积的。例如计算 5× 13 , 先将 13+13 得 26 ,再迭加 26+26=52 ,然后再加上 13 得 65 。古玛雅人用 20 进位制, 跟现代世界通用的十进位制最接近。一个
数学史文本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