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麻黄附子细辛汤综述
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 ,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 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竟而门庭若市, 门诊人次逾百, 且经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萨”声明鹊起,便往一试之。既 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 。据说此 老中医经年累月如此开方,偾事者偶尔有之,但有效率仍然 很高。至于其观舌之 “诀窍” 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 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 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 岂非如出一辙 ?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 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 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 饮。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 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 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 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 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 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 减服汤剂 38 剂不效。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 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 又继续服药 2 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 3 年未见复发。胡希
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 《伤寒论》 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 第 7 条:“病 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 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 他说:“所 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 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 谓之太阳 ;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 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 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清末伤 寒名家陆渊雷认为: “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 有外感表证。”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 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已 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 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 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卫生 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 2 月,服中药数
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 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 汤仅服 1 剂而解。湖北中医学院王悟川老师认为: “少阴表 证,所以脉沉者,因少阴阳虚,无力鼓动气血达表抗邪,故 用温经扶阳达表散邪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山西已故名 老中医门纯德先生认为: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少阴表证。 ”他 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 1 例感冒重症及 1 例小儿病毒性肺
炎危症患儿。 从以上医家的精辟论述及临证心得,可以 得知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属少阴病无疑。笔者在冯世伦老师的 指导下,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1 例额窦炎患者,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 患者患额窦炎 3 年,曾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 近日感冒后额窦炎复发,头痛欲裂 (前额部明显 ),恶风寒, 经常鼻流清涕,手足冷,不欲饮,脉沉细,辨证为少阴夹饮 表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之:麻黄 8g,炮附子10g ,
辽细辛6g,苍术15g,生苡仁15g,败酱草15g。服3剂后 症状大减,又继服 6 剂,感冒及额窦炎复发次数明显减少。 随后又根据症状不定期服用汤药数剂,现病情稳定。 现
代医学研究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氧化 的作用,可灵活用于过敏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脊髓 空洞病,过敏性鼻炎、百日咳、无汗征、低血压、重症肌无 力、疲劳综合征、心动过缓、坐骨神经痛、压痛等病,但须 注意, 辨证属外寒里饮者, 凡证见发热或不发热、 恶寒倦怠、 脉沉细或浮紧等均有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机会。 《伤寒论》 第 128 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主要是辨清 为少阴病夹饮之外寒里饮证。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不 胜枚举,要想正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最重要的是我们 在认真学习研究《伤寒论》的同时,要在临床当中仔细去体 验,方能使本方发挥应有的治疗效果。二、运用麻黄附子细 辛汤的思维方法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 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 “少阴病始得之, 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汤头歌诀》曰, “麻黄附子细辛汤, 发表温经两法彰 ;苦非表里相兼治, 少阴 发热曷能康 ?”因
麻黄附子细辛汤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