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其貌品其味活其本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逻辑性, 数学教材中基本上是由简单的数字、图形、符号、算式等构成,因此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解读数学文本,就是要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透过简单的图形、符号、算式,深刻挖掘其隐性的数学思维,引领学生和文本进行双向对话的过程——把学生引进文本解读中来,并作为解读的中心环节,做到厚积薄发。如何对数学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呢? 1 .观其貌——整体把握,提纲挈领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整体, 而学校的课堂教学则是由一节节课构成的。因此, 数学教学不得不思考如何处理数学知识的“整体”与一节节课的“局部”之间的矛盾问题, 处理不好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 教师必须以整体结构的意识“用”教材, 把数学教科书中以纵向或横向的“点”为单位的符号进行加工和重组,使学生主动地把握贯穿单元教学前后的知识结构,先整体感悟认识再局部地把握知识。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加法》是整数范围内的最后一次教学加法计算,主要例题有三道,即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文本,从纵横向上沟通三位数加法教材例题知识点之间本质的联系,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审视和处理教材,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1 )纵向思考。呈现教材第 39 页的例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板演。(2) 思考: 你能给这些算式分分类, 并给它们排排队吗? ①分两类。分为两个数相加和多个数连加。②排排队。两个数相加的, 按不进位加( 简单好算) ——进位加(复杂易错)排队。多位数相加,按相加数的个数进行排队。(3) 小结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并根据难易程度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加法。(4) 横向沟通。引导学生交流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加法与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异同点,计算时的注意点。整体把握教材,将三位数加法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一下子就把主要问题提前交给了学生,恰当引导学生探究。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而不是解决一个等老师再布置下一个, 学习得法, 学得主动, 并在实际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精心预设,涵泳体味解读文本要有深度, 要尊重其主旨, 品读体味。教学文本呈现的多是图形、符号、算式等,中间隐去较多的逻辑性与思维性,思维跳跃性强,因此解读教材,就要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精心预设,将文本所蕴含的数学内涵一一品味, 达到厚积薄发。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倍的认识》一课,教材呈现的主题图以几个几为知识生长点,建立倍的概念。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看蓝花摆黄花, 直观感知几个几得出是几倍。第二步,根据蓝花圈红花,在圈一圈中完善认识倍的意义。第三步,揭示求倍数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以“几个几”为着眼点,对例题中的“空白”进行精心预设,突破重难点,丰富“倍”的内涵,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1) 创设情境, 诱发兴趣。老师在黑板上画 2 朵蓝花: ○○。如果请你在第二行画黄花,你准备画几朵?并想一想你画的黄花的朵数和吴老师画的蓝花的朵数相比,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在这里,创设相对比较开放的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 让学生自主选择画的朵数, 并进行比较。通过让学生比较, 渗透“倍”
观其貌 品其味 活其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