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复习——诗歌形象鉴赏考点要求★《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 D 级)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要点 1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 、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描写( 意象) 3 、如何鉴赏诗歌的景象描写( 意象) 4 、如何鉴赏诗中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景象和物象, 也可是人物形象。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作者自己)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 景象。抒情诗, 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 山川草木等) 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 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 物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花鸟虫鱼) 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3. 人物形象。①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二、讲练结合: (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景象)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 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 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08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2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 写出了夕阳西下, 炊烟升起, 嫩竹荷花清新可爱, 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09 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行[宋] 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 分)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二)物象、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注] 据《唐溪诗话》记载,此诗的前两句为黄檗禅师所出,后两句为唐宣宗李忱所对。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 流向大海, 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 不惧艰难,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08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 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
10.01.14高三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