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首咏蝉诗 2010-08-12 12:40:20| 虞世南的《蝉》, 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全诗共四句: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托物寓意、精巧深刻的小诗。自古以来就为后人所传诵。前两句写实, 首句写出蝉的形状与食性。“垂”,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次句写蝉声之远传。着一“疏”字,把枝干挺拔的梧桐写出,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后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 诗人却别有会心, 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 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 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 一正一反, 相互呼应,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诗中比拟既形象又传神,达到虚与实、情与理的完美统一。这里, 使我想起儿童时代, 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 上面绑着用牛尾做的圈套, 痴呆呆地站在树下, 望着停息在高高的树梢上的蝉, 想捉又捉不到, 只好看着它得意地鸣叫的境界。至今我仍能想象到它震动耳鼓的鸣声。儿时只知道贪玩, 不知道能引申出这样一番道理: 蝉的鸣叫传出去很远很远, 不是由于借助秋风的力量, 而是因为自身的努力, 站到了高挺洁拔的树上的缘故。一个人的声名远播, 要凭自己的品德和才学,不是靠权势地位所能达到的。这个世界很奇怪, 立身自好, 品格高洁, 有独立人格的人, 不会为扬名去巴结权势, 结果他们声望很高, 相反, 道德低下, 腹中空空的草包, 即使攀附上某种势力, 也不会名声高远。历史上不乏昏庸无能之辈, 仅凭关系凭继承凭钻营, 就享受到尘世的荣华富贵, 但他们永远得不到崇高的声名。几千年的文明进化, 几千年的美好憧憬, 促进人类智慧发展到能上天揽月下洋捉鳖的水准, 多少次划时代的进步, 使许多古老的东西渐渐绝迹, 作战时再看不到血迹斑斑的矛和盾, 生活中早就不用笨重的石块和青铜。然而有一个现象却发人深思, 就是人类的精神领域里, 不些东西似乎隔千年而依然如故。庸俗、卑劣、自私等丑陋的行径, 依然司空见惯,凭借秋风以扬名,攀附权贵以出头的,历来不断,所以古人的诗文仍能引起今人思想上的共鸣。人们常用“文如其人”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文章。虞世南的文就像他的人一样,时人称赞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诗人笔下的“蝉”,就是他自我意识的表露。二同是唐代诗人, 同样作咏蝉诗的, 还有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的《咏蝉》诗是: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政见不合,触怒了武则天, 遭到诬陷, 以莫须有的贪赃罪名下狱。这首诗是他在狱中听蝉鸣有感而作。全诗虽写蝉声,却处处浸透着一种低沉、压抑的情绪。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 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这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 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 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 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云,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 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 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 而今一事无成, 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 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 把这份凄侧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接下来五六两句, 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 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 “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亦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第七句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 餐风饮露, 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 不为时人所了解, 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 也是对坐赃的辩白。在这样的情况下, 有哪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 “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 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 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全诗从客观到主观, 层层深入地状物抒情, 情绪由静静的沉思而发展到不可抑制的呐喊。痛而不悲, 失望而不消极, 在古人写自己不如意的诗作中,属上乘之作。我国封建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专制, 帝王的思想方法笼罩着主观的阴云, 只听朗朗颂词,
唐代三首咏蝉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