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虞世南_《蝉》虞世南_课件
第一页,共14页。
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緌(ruí)
第二页,共14页。
作者简介
虞世南:唐代诗人(558年-638年)凌烟阁
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 。唐初政
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为人沉静寡
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
器重。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
词、书翰为五绝。
第三页,共14页。
垂緌饮清露
翻译: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
赏析:“緌”古人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垂緌”暗示显宦身份,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 。
这一句用了什么写法
第四页,共14页。
流响出疏桐
翻译: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赏析:写蝉声之远传 。“疏”字,体现了梧桐树枝干的高挺清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体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第五页,共14页。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翻译: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强调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第六页,共14页。
整体分析
内容: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手法:比兴、托物言志
情感: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抒发了作者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阐明了一个道理: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第七页,共14页。
蝉垂下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喻义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第八页,共14页。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②玄鬓:即蝉鬓。古代妇女的鬓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像蝉翼的影子,故玄鬓即指蝉。
③高洁:指蝉,其实是自喻。
翻译 深秋季节寒蝉不停地鸣唱,
狱中囚禁的我,思乡的心绪一阵阵渐深。
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
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
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
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
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
哎,又能向谁表白我的皎皎廉洁的心呢。
第九页,共14页。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本:本来。高难饱:蝉以高洁自处,自然难以得饱。费声:枉费鸣声。②疏欲断:鸣声稀疏,无力继续下去。碧无情:碧树对蝉的鸣叫无动于衷。③薄宦梗犹泛:诗人以之喻己漂泊不定的生涯。故园芜已平:这句语出陶潜《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④烦:劳。最相警:最能使自己警觉,或给我敲响警钟。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
《蝉》虞世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