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看苏轼词的旷达风格.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看苏轼词的旷达风格
第 3 页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看苏轼词的旷达风格
  如果说苏词的主要风格是旷达,那么这首?定风波?可算是苏词的代表作了。
这首先要考虑到它的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因反对新法,在备受折磨和严酷审讯后,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他当时的恐悸、孤独、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假设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他经常一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这生活的苦果。后来他在调离黄州、量移汝州时所写的谢表中有两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他当时的处境:“惊魂未定,梦游缧紲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正由于有这样的背景和心境,他才写下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这样寓义深刻的咏物词。但这仅仅是苏轼人品修养、性格情怀的一小半。而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这是苏轼人品性格中的另一大半。苏轼不久前在狱中刚给弟弟子由写下了绝命诗“梦绕云山心似梦,魂飞汤火命如鸡〞,但刚出狱,就又高唱道“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十二月十八蒙恩授检校员外郎?〕了。来到黄州后他又自我抚慰道:“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初到黄州?〕所以踽踽独行的苦闷象征,在他心目中却能化成“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与武林旧游,未见议优劣也〞〔?答言上人?〕的逍遥游了。正是出于这一贯旷达、超脱的性格和修养,他才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
第 3 页
这首词的上阕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他集中了三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旷达风貌。一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曰“竹杖芒鞋轻胜马〞,一曰“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都是他最得意的放旷行为,自然也是他最得意的内心世界的外化。他在其他诗词之中也屡次重复到这些形象,如?鹧鸪天?词云:“村舍外,古道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东坡?诗云:“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浣溪沙?词云:“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而后来在被贬海南时,他索性把这种精神修养化作实际行动了:头戴大瓢,冒雨行歌田间。如今,他把这些自己最得意的举动浓缩在半阕词中,足见他是要多么热烈地表现自己的旷达形象。
第 7 页
词的下阕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根底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已忧乐两忘的胸怀。“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这是忧,但正在这不堪之中,突然又“山头斜照却相迎〞──夕阳给人送来温暖,这是喜。按着常理,人们应当歌颂这风雨后温暖晴朗带给人的喜悦。就连苏轼的许多其他作品也是按这个思路写下去的。如“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慈湖峡阻风?〕,“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淡云斜照着山明,细草沙路马蹄轻〞〔?南歌子?〕。如果在这首词中他仍按这样的思路写下去,那么苏轼也就太平淡、太乏味了。这首词的高妙处就在于并没有接着写出自己如何因得到温暖而感到兴奋,而是笔锋一转,宕出这意外的、极富人生哲理的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看苏轼词的旷达风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2yuwb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2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