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纳兰性德
第一页,共9页
作家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léng qié)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第二页,共9页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 chān梭suō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写作背景
第三页,共9页
诗词诵读
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第四页,共9页
词句注释:
1、那畔:那边。
2、“北风”句: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3、若为:怎为。
4、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第五页,共9页
我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第六页,共9页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边地北风,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