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颓废色彩
本文关键词:
鲁迅,颓废,色彩
本文简介:摘要:颓废的精神本质是反抗、否定和探索,正如阿多诺所说的,我们可以把颓废理解成一种否定性文化,颓废是对一种无法找到简单(甚至是困难)解决办法的危机的真实而深刻的意识。鲁迅《墓碣文》中表达的何尝不是这种意识,这种“绝望的反抗”,他自觉自己未必是那种“新生&rdquo
本文内容:
摘要:颓废的精神本质是反抗、否定和探索,正如阿多诺所说的,我们可以把颓废理解成一种否定性文化,颓废是对一种无法找到简单(甚至是困难)解决办法的危机的真实而深刻的意识。鲁迅《墓碣文》中表达的何尝不是这种意识,这种“绝望的反抗”,他自觉自己未必是那种“新生”的力量,但还是在痛苦中,借助颓废来反思人性和现代社会,肩起“黑暗的闸门”。
关键词:鲁迅;颓废;《墓碣文》;现代性
一、何为“颓废”
在笔者对这个论题进行论述之前,首先要和读者达到一个共识,即何为颓废,我们如何去界定它。
首先,本文中的颓废是美学意义上的颓废,不同于词典意义上的颓废,因此,中国诗学中的这个概念并不是本土的,而是由西方引进的。
颓废原是西方象征主义的审美范畴。在西方文学史上,较先使用颓废(Décadent)这个词的是反浪漫派的法国保守主义批评家德西雷·尼扎尔,1834年他以此批评浪漫派过分注重细节和雕琢而破坏了整体。后硐笳髦饕逋欠衔难Ы邮苷飧雠评,并将其“雕琢”内涵发展为“精致”。19世纪80年代,法国出现颓废主义文学。一些诗人创办《颓废》(Décadent)杂志,并形成了“颓废派”。这个在巴黎出现的“颓废派”事实上是象征派的前身,兰波、魏尔伦参与其中。当时Décadent杂志驰名文坛,声誉鹊起,活跃于巴黎拉丁区的青年诗人无不自豪地宣称自己是Décadent,“颓废派”引领时代潮流,摇身变为一个毫无贬义的先锋词汇。戈蒂埃1868年为《恶之花》所写的再版序言里,第一次将这个词赋予褒义,激赏、赞许颓废文体。颓废文学构成对经典或传统文学的修正和挑战,否认理性的价值,主张个性的极端自由,崇尚感官本能的放纵,追求艺术上的精致,是审美现代性追求的表现。
20世纪20年代,颓废风伴随现代文艺新潮吹来中国,对中国新诗创作和理论建构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中国现代诗学立足于自己的审美语境,起初将Décadent译为“颓加荡”,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对于颓废的接受是带有一定的贬义的,所以,大多数人将颓废阐释为堕落、怪诞,主要从伦理道德和社会现实层面来接受,而不是诉诸先锋性、唯美性。作为一个中国现代诗学概念,颓废逐渐剥离原本涵义而呈现一种本土化的态势,这实际上是一种按己所需、为己所用的功利诗学。
我们将目光放置世界,可以发现中国对于颓废的接受与俄罗斯的情况有些类似,比如普列汉诺夫在《艺术与社会生活》中不自觉将俄国人长期以来对于西方现代性机器艺术表现的矛盾态度带入了马克思主义批评,进而对颓废派提出了最严厉的道德指控。虽然说马恩的著作中没有谈到艺术的颓废问题,但应用在社会问题上的颓废概念却是他们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要素,普列汉诺夫式的解法将马克思主义宽泛而灵活的经济还原论公开而彻底地变成了政治还原论,这种高度政治化、敌视“资产阶级颓废”的美学观已经步入了庸俗马克思主义一流。
如若我们用这种意义上的颓废来评价鲁迅,他大概要如《墓碣文》中一样坐起来说话了,因为鲁迅对
论鲁迅的颓废色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