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心得.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心得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 在 安德烈十四岁那年,龙应台离开欧洲去台北市政府工作,这一走,就 是四年。等龙应台四年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边时,她发现安安变了, 以前那个让妈妈拥抱、亲吻、牵手,以至于让妈妈牵肠挂肚、头发有 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站在龙应台面前的,是一个“不认识的人”,
“他在想什么,他怎样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欢什么 讨厌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等,龙应台都一无所知。四年的时 间,犹如一道鸿沟,把龙应台远远地阻隔在一个鲜活的世界之外,以 至于"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 好”。面对母子之间这样的陌生和距离,龙应台决定打破。
这样的场景,一点也不难理解,14-18岁是快速成长期,这个阶段, 成长的不仅是个头,更重要的是思想,当两人的交往出现四年休眠期 时,当两人有了四年的距离时,你再想进入对方的世界,就必须想办 法打破阻隔两人的坚冰,即使你们是母子。
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 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
在35封来来回回的信件中,母亲慢慢走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5次来
来回回的争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这
35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
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 两种文化在对话。
对于作为母子关系的两个人来说,两人之间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 存在差异。例如,母亲拒绝奢华、崇尚简单生活,在生活上从不浪费、 不奢侈,对于这样简单的生活,儿子怎么看待呢?儿子的评价是“你 的衣服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者盖上一条地毯”,儿子非 常疑惑:“为什么不花点时间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为什么不偶 尔去个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自己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 ”再例如, 对待写作,龙应台总是在好多天前就准备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 稿那一天才写稿子;龙应台写作时是“吹毛求疵,注重细节”,安德 烈写作时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和朋友写 MS5边写信给妈妈;龙应台把 写作当做“事”,安德烈把写作当做“玩”,他希望写的本身就是一个 好玩的、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工作压力……
这就是妈妈,这也是孩子,很多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家长的看 法。家长要想培养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许孩 子对自己说“不”。
通过龙应台的文字,我再次审视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父母与子 女到底是什么关系?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吗?是父母的私有产品
吗?父母有权利对子女的一生做出规划吗?
看看龙应台的文字,我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父母仅仅是子女来到世界的一个通道,父母仅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 护者以及成人后的守望者。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热切地望着前 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 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 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是啊,父母 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 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
关于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看法,龙应台的文字也给人很大的启示。当 安德烈对妈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c201601
  • 文件大小66 KB
  • 时间202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