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陈玉玲《雨巷》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共3页 第 页
《雨巷》教学设计
执教者:陈玉玲
课题
雨巷
课型
新授
教材内容
人教版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
授课年级
中职二年级
执教教师
南宁市盲聋哑学校 陈玉玲
教材分析
《雨巷》是语文中职二(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和鉴赏,感悟诗情诗意,认识现代诗歌的特点。
《雨巷》是一首象征诗,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失败的现实脱节的悲剧感,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将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诗中描写的一切,悠长寂寥的雨巷,彳亍的丁香姑娘都可在现实中找到其象征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聋中专二年级2班学生,授课时间为40分钟。该班15名学生,有2名学生有残余听力,13名学生听力障碍,每人在听、说、写等方面发展差异较大。教学采用分层教学以及个别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照顾差异),教学内容、范例从易到难,充分发挥聋学生视觉优势,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形象直观的画面辅助各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现代诗歌,初略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学会整体感知现代诗的诗情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技能目标:初步学会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生体会诗人忧郁的情怀,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诗中的意象:油纸伞 雨巷 我 丁香 姑娘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朗读录音、图片、答题条、歌曲等)
教学过程
环节
师生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思路
一、



固,




1、复习巩固前一节所学内容(课件展示):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
(2)字词
2、欣赏雨巷字画组图(课件展示),让我们深入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巩固上一节课知识,欣赏雨巷图面,感受课文内容。
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接近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
2
共3页 第 页
二、




一、播放朗读录音,再次感受课文内容,要求:有听力的学生大声跟读,听力障碍的学生跟着教师点读(手指语读)。
二、欣赏,品味。
(一)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忧愁 哀怨 低沉)
(二)诗人用了哪几个意象?
(油纸伞 雨巷 我 丁香 姑娘等)
(三)品读意象
1、雨巷 诗中是怎样形容雨巷的?有什么特点?
(悠长而又寂寥)
2、丁香 为什么作者要说是“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不是“玫瑰姑娘”“牡丹姑娘”?
丁香情结: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陈玉玲《雨巷》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gs35866
  • 文件大小57 KB
  • 时间20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