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情商? 儿童情商(EQ) 又称情绪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如何提高儿童的情商呢?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 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 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力水平那样可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心理学家们还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 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如何提高情商,首先看谁能左右儿童的情商? 一个儿童的成长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这一过程起自于母体子宫内,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作为引导者和扶持者,对儿童的影响力是十分深远的。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生的头三年,是大脑细胞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学习新事物的关键时期。从停留在母体子宫内到出生后,儿童就象海绵吸水一样贪婪地吸收着周围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大多来源于父母及家庭环境。父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看得最清楚,并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发挥着最大的影响。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父母与儿童朝夕相处,对儿童的性情十分了解。知道怎样引发儿童的兴趣,怎样鼓励或迁就他,也知道儿童何时需要激励或挑战,并能理解他的感受和行为。帮助儿童在智力、社交和性情方面健康成长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赞扬、鼓励和爱护。父母可以从最佳的角度给儿童建立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这是任何教师和儿童发育专家都做不到的。这样说来,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肩负着重大的教育责任。如何提高情商——提高儿童情商的四个技巧教儿童生存很重要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群在山里野餐的小儿童迷路,在潮湿饥饿中度过了恐怖的一夜,他们无望地失声痛哭, “人们永远也找不到我们了”,一个儿童绝望地哭泣着说, “我们会死在这儿。”然而, 11 岁的伊芙雷站了出来, “我不想死!”她坚定地说, “我爸爸说过,只要沿着小溪走,小溪会把我们带到一条较大的小河,最终你一定会遇到一个小市镇。我就打算沿着小溪走,你们可以跟着我走。”结果,他们在伊芙雷的带领下,胜利地穿出森林。其实才能不是天生的,得益于后天的教育。目前西方国家,包括东亚的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生存教育,从儿童懂事起,就教育他们如何学会生存和自立,跌到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会吃饭,自己穿衣服,整理自己的东西,并知道什么情况下怎样保护自己等。培养儿童的忍耐力、自制力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幼儿园老师给每个儿童一块糖,并告诉他们: “现在吃,就只给一块,如果能忍一小时后再吃,可以再奖励一块。”以后的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凡是那些能忍耐的儿童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儿童。这在心理学叫延时效应,或延时满足。许多儿童办事虎头蛇尾,缺乏意志和耐性,长大以后事业上也少有成功。那么怎样培养儿童忍耐力呢? 比如,幼小的儿童急于喝奶时,不要马上满足他,让他哭一会儿,一边慢慢和他说话,一边拍他的后背,然后再给他吃,忍耐时间逐渐加长,从几秒到几分钟; 对每次都把零花钱很快花光的儿童,家长可以说: “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钱,下周可以加倍给你,你可以攒起来买你需要的大东西了。”儿童遇到困难,家长不要马上给他帮助,而是鼓励他坚持一下,忍受挫折带来的不愉快,努力争取成功。经常和社会接触,有助儿童成长有的家长很少让儿童出门,担心这担心那。儿童看到生人就哭、就躲,长大后易敏感、退缩。有的小儿童自私自利,缺乏团结精神,因而也很少有朋友,长大以后也会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才能的发挥。所以,儿童懂事时就要让他适应新环境,对胆小的儿童鼓励他多接触人,或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一过程又叫脱敏。不给儿童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好奇心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动力儿童对外界刺激最初是被动地接受,逐渐开始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都想尝试去摸摸、看看、甚至会把玩具拆得七零八碎,这是一种求知欲的表现,也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如果家长什么都不让儿童动,不但使他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也会扼杀了他的积极性,将来你想让他有兴趣干点什么事,他也懒得动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对儿童感兴趣的事,耐心地给以讲解,或一起玩。如何提高情商: ——沙
怎样提高情商,提高情商的47种方法.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