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清华大学傅家骥一、技术创新研究的简单回顾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出发, 熊彼特( )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 从那时起, 国外技术创新研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现在看来, 熊彼特的理论不仅在技术创新领域上具有开拓性, 也是非均衡经济分析和制度学派的奠基石, 在整个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当时,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之后, 似乎被同期的“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所淹没,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到 20 世纪 50 年代, 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技术变革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研究集中体现为以非均衡非连续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变革经济分析。到 60 年代,研究者开始有针对性地系统搜集技术创新的案例与数据, 并提出对技术创新的专门定义。在这一时期, 技术创新也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之外的其他学者( 如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企业家及政策研究人员等) 的普遍关注, 70 年代和 80 年代, 有关技术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 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政府管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根据有关资料综合分析, 50多年来国外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积极研究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初到 60 年代末,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复兴,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与束缚, 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过程与结构等方面的专门研究。研究成果主要由厄特巴克( )、兰格里士() 和迈尔斯( )等人在 70 年代初加以总结。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1) 处于新研究领域的开发阶段,研究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且引起争论的热点专题也不多( 以技术创新为自变量的经济周期研究不应计入技术创新本身的研究范畴) ,研究方法主要是案例分析总结。(2) 在管理科学中逐步形成专门的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由于技术变化对传统组织管理的冲击和挑战, 对创新相关问题多从创新主体( 企业、公司和社会团体) 的组织结构变动、风险决策行为及管理策略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如卡特( ) 的企业行为理论与高水平团体决策研究、莫斯( )等人的创造性专利与组织结构理论、欧内克( )等人的技术与信息转移研究以及对工业组织实践的调查等。(3 )研究开始涉及到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与创新环境等。如艾伦() 等人对信息需求与应用的研究,埃德温等人在工业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的环境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厄特巴克等在 70 年代初的综合研究中粗略地提出了技术创新过程及相关因素理论, 强调创新主体的内外部交流能力缺乏是技术创新主要障碍。但总的看来,在这一阶段创新仍只是作为一个整体变量来研究。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初,这是技术创新研究的持续兴旺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1 )技术创新研究从管理科学和经济发展周期研究范畴中相对独立出来,初步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体系。(2) 研究的具体对象开始逐步分解,出现对创新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内容的比较全面的探讨与争鸣。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创新的定义、分类、起源(动力与机会) 、特征,过程机制与决策,经济与经济效应, R&D 系统,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创新的社会一体化和政府介入机制及相关政策等等。(3 )逐步将多种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技术创新研究中。如运用组织管理行为理论研究创新主体状态, 运用信息理论研究创新过程中信息流发生、传递和作用,运用决策理论研究创新初期的风险决策机理,运用市场结构和竞争理论研究创新实现机制和效率,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创新样本数据, 分析创新成败相关要素, 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政府与市场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和作用等。这一阶段创新研究的方法以样本调查与理论推导相结合为主, 克雷恩() 等在 1982 年对前十几年有关技术创新专题研究的论文所做的统计分析表明, 采用这类研究方法的论文占 90% 以上。这一阶段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局限性, 一是研究较分散, 重复性研究较多, 许多具体问题未得到充分深入研究便被搁置起来。如创新行为特性问题, 前后共提出了三个多种创新特性, 但却缺乏对各种特性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所提出的特性中多有重叠, 直接影响了其理论与应用价值;二是研究的重点不突出,一般创新,包括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创新研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