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溪拉面
张广天 老老嬷 来自汤溪风物志 00:00 04:19
汤溪拉面,即手拉面,汤溪人习惯称为“麦面”或“打麦面”——这个“打”字,在和面与抻面的时候都能体现出来:和面时搓揉拍打摁压,抻面则更加,直接在砧板上摔打,一摔之后,愈拉愈长也愈细。——有时也叫pa面,这个pa字,有音无字,是伸张的意思,比如pa手pa脚。——手拉面时,无论是手还是面,确实是往大往外伸张的。不过,也有人写成“烹面”的。 我小时候,在四月十六前后,总有一段时间是吃麦面的。那时候刚好麦子收割,秧苗下田,青黄交接,我们经常在晚上“打麦面”,佐料主要是新出的土豆。一般是用油、土豆、泥鳅(那时候泥鳅蛮多的)等,加水煮开,再把切成粗条的面条拉长拉细,放入锅里,煮熟后连汤带菜盛出,可吃两三碗,撑圆小肚皮。 这是汤溪农家手拉面,一家人,围着灶台,热乎乎的,类似于北方人一起包饺子,其乐融融。但哪怕是一家人,每个人拉的面,粗细不一,还是可以看出手艺的好坏的。很粗的面,口感总糙了些。 汤溪农家麦面
“汤溪拉面”,肯定是面向外人才有的称呼,本地人不会说“今晚吃汤溪拉面”。邻居多半如是招呼:“吃麦面啊”、“吃pa面”或者“今夜打麦面”等等。所以“汤溪拉面”云云,肯定是已经走向市场了,相对于汤溪“十间楼”里的“光面”“片儿川”等,“汤溪拉面”肯定是后起之秀,只是后来居上,独占鳌头而已。 而第一个把手拉面拉上街头的汤溪人叫贡金元,“汤溪拉面”的命名者就是他! 贡金元,今年已八十一岁,他的父亲贡振昌,是旧时汤溪街上“十间楼”里的大师傅,据说其祖上就是吃面粉饭的,曾做过汤溪县衙的厨师。贡金元长在厨师之家,耳濡目染,从小包子馒头烧饼面条样样会做。——但碰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他一身的手艺也没地方施展。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发表讲话,鼓励改革开放搞活,鼓励发展个体经济,三四十岁的贡金元凭着敏锐直觉,感到做生意的时机来了。他从灰尘堆里整理出做拉面用的炉灶锅子双轮车,第一个在汤溪街头摆起拉面摊。
汤溪拉面诞生地:当年贡金元就是在这个门洞(过路间)内摆拉面摊,斜对面是棒冰厂,此前,他在新华书店门旁摆过摊
那时街上所有的店都是供销社的,买东西得凭粮票油票布票等,农村里卖鸡蛋卖花生的交易大多在私底下偷偷进行,大部分人还没有这样的胆量敢上街摆摊。贡金元把一张刊有邓小平讲话的《人民日报》放在拉面摊上,对好奇围观的人说:“共产党叫我做的,邓小平叫我做的,谁敢说我是资本主义!” 那时一碗拉面四毛钱,汤溪十间楼的片儿川三毛八一碗,多收两分钱。但许多人愿意排长队等贡金元的拉面。他一个人,一只锅,一碗一碗拉,实在慢,有时要等个把小时才能轮到。贡金元的拉面,一碗面用足足一两的细肉丝(也有说一两四钱的肉,当场用称称的),汤用的是胴骨熬的高汤,“花头”是黑木耳、番茄、青椒、油冬菜,满满一大海碗,色香味俱全,光看着就馋得不行。而他娴熟的拉面技巧则为他吸粉无数,围观看稀奇的、吃面的、等候的,把街边挤得满满当当。有时兴致高,他会即兴增加一些肢体动作,扭腰、侧身、转圈,而面则越抻越细,他抻面的样子更像在表演,让人看得如痴如醉。当年他做拉面一个多月,净收入2400元。,2400元相当于现在五六万,贡金元买了李水碓的六间房,两年后,嫌拉面辛苦,加上又有两家拉面店开张,
汤溪拉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