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教师 张晓英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鲁迅逝世9周年的纪念日上,写下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写人的记叙文,文章通过5个小故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听了何老师的课,我觉得何老师的课中充分凸显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和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抓住主线,了解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抓住“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对反对统治和当时黑暗社会的憎恶。”这一主线,展开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如: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就提出:“这是一位怎样的伯父,一位怎样的先生?”的问题,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在给文章加上小标题后,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谈论,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品质;接着,通过对“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这两个故事的品读、感悟和体会,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鲁迅先生“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憎恶反动统治和当时黑暗社会”这一伟大品质。最后,运用阅读拓展,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鲁迅先生关心和同情的不只限于自己身边的几个人,而是所有的劳动人民。
二、创设情景,注重学生个性化理解。
在学习 “悼念伯父”这一个故事时,教师先运用激情导语和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到故事情节之中,让学生与故事中的人物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切感受到当时人们沉痛的心情。接着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还看到哪些人在流泪,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可能还有哪些人。此时,学生想象出还有:商人、教师、下层的劳动人民等等。又如:在学习
“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阿三”这两个故事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阿三”这两个故事中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体会。教师的一句“你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激起了学生谈论的欲望,致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谈论,做到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比如:有的从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的句子谈,有的从课文中的插图去谈,有的则是将看图与学习文章的内容相结合进行谈论,不管是那位同学,不管是从哪方面去谈,都谈得较深入、生动,圆满的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教师在同学深刻认识到鲁迅先生这一人物后,又讲道“带着这些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样,既为学生的朗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又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情景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体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和引领者的身份呈现,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如:教师在教学文中的重点词语时,主要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励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交流,解决字的读音及词语的意思。又如:在给故事加小标题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给第一个故事加小标题后,总结加小标题的方法,剩下的几个故事则由学生自己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