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关羽义释曹操的发生地华容古道
公元208年,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马不停蹄,率领二十多万水陆大军顺江东下,计划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可天不遂曹操愿,由于曹操骄傲轻敌,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仓惶溃逃,败走华容道,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古华容道在哪里呢?据《资治通鉴》注释中的说法,就是“从此道可至华容也”。这里所说的华容,当指古华容县城。现江汉间有四个华容:为监利华容、湖南华容、潜江华容、鄂州华容。
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华容条载:,汉置华容县,南刘废,故治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曹操赤壁兵败走此。,三国吴置南安县,南朝宋曰安南,隋改曰华容,唐更保容城,寻复曰华容,清属湖南岳州府,民国初属湖南湘江道。(今鄂州市)西五十里,唐为禅林寺,宋置镇。据此可知,古华容县城在今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嘴天竺村。而华容道则为赤壁战争中曹军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盖因如果从曹操屯兵的地方乌林(今洪湖境)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治今荆州城)划一条直线,华容城正好在这条直线的中心。曹军要逃回南郡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捷径的路线。而且当时华容县城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便于撤退中的将士补充草。事实上,赤壁之战后,曹操率残兵自乌林退归南郡途中,由于从乌林到华容城没有直路可走,曹军乃沿江向西溃逃,进入华容县境之后,再向西北折奔华容县城。
不过,由于这一带有古代的沼泽湖泊阻隔,曹操使士兵负草填泥,骑兵乃得通过,老弱病残或陷泥泽中,或为孙权、刘备追兵所杀,死者无数。这里所说的沼泽地带即今湖北监利汴河至毛市一带湖区小路,,穿过今沙湖和白滟湖之间。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华容道完全由稀泥和蒿排淤积而成,两旁芦苇丛生,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沼泽之中。据《三载》:搬“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踏藉。陷泥中死者甚众。”《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据此敷演为:曹操“遂勒兵走华容道。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操喝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至今沿途尚有诸多遗迹。
子龙岗:位于白螺镇境内。又名杨林山,相传是赵云伏兵偷袭曹军的地方。时曹军从今洪湖乌林寨沿长江经螺山败逃至此。
葫芦口:位于白螺镇狮子山对面,距子龙岗六公里。因两峰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形似葫芦口故名。系北往华容城的交通要道。传说张飞率兵在此伏击正欲埋锅造饭的曹军。今葫芦口已被江水冲毁,仅剩的狮子山便濒临长江独立了。
马鞍桥:位于上车湾镇境内。今名王塘桥。距狮子山46公里。传曹操从葫芦口脱身逃走,到此遇河流拦住去路,焦急万分中,忽然战马长嘶,回头瞧见马背上的马鞍,计上心来,忙令士兵用马鞍连成浮桥,军队才得以过河。后百姓在此修了一座形似马鞍的木桥,现已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大桥。
华容古道古碑:位于上车湾镇境内曹桥村,距马鞍桥十公里。村前有座太平桥,桥旁竖立着一块高丈余的大理石碑,上书“华容古道”四个大字,为监利县人民政府1982年立。自此进入华容道上最难行的路段。史书记载,曹操率领残兵败将来到这附近时,军士禀报,前面有两条路可通华容县城,一条是大路,沿江向西,到华容县城约一百多里,另一条是小路,
监利:关羽义释曹操的发生地华容古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