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苏轼《日喻说》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苏轼?日喻说?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作?日喻?。?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日之与钟、樾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樾,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那么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那么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那么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①眇:盲人。②樾: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③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④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9.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扪烛而得其形扪:触摸
B.皆求道之过也过:弊病
C.然那么道卒不可求欤?卒:通“猝〞,仓猝
D.昔者以声律取士取:择取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错误的求“道〞方法的一组是①扣盘而得其声②未尝见而求之人 ③莫之见而意之
④学以致其道 ⑤莫之求而自至⑥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 D.④⑤⑥
1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盲人识日〞比喻—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难免犯错误。
B.作者指出了“昔〞“今〞之士对待“道〞的错误态度和缺乏,肯定吴彦律的“有志于学〞,劝勉吴彦律下功夫读书。
C.作者认为,有的人求道就他自己的见解来说明它,有的人求道虽没有理解它但借助主观猜度它,这都是求道中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D.作者运用“盲人识日〞“北人学没〞等寓言故事,让读者从对具体形象的体悟中明白所要讲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答案:
9.C10.A11.C12.附加注释
①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②眇:瞎子。
③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
④苏子:苏轼自称。
⑤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⑥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⑦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代。
译文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
太阳和钟、龠的差

苏轼《日喻说》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凹凸漫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11-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