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学生朗读.doc怎样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训练有感情朗读,必须在深人理解的基础上指导 学生读出不同语气语调,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舒缓或急促或高昂或低沉,要通过一些 具体的语段教学生如何把握音调、停顿、语速。该激昂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的还它个委 婉。可以试读、范读、听录音读、赛读、评读等各种形式训练学生读到位。训练学生给朗 读标上符号。女口:
近几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充分地突出了读的地位和作用。琅琅书声环匝着语文 课堂,让语文课透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但怎样才能让朗 读更科学、“有感情朗读”的环境条件和指导方式
文章作者:汪潮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2006-4C 2009-7-9 17:16:27
一、“有感情朗读”的环境条件
(一)情境
朗读,既不同于文学创作,也不同于音乐创作,它的基本特点是“取他人所作,由自己 所读,为别人所听”,所以,需要有情境性和感染性作为其基本的条件。
.情境性。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情境中产生的,情景、情境不同,人的心境 就不同,具体的情景、情境可以唤起人的相应情感。而且,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 感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
在欢乐的情境氛围中,人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在悲愤的情境中,人就会产生悲愤的情 感。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获得了 “触景生情”的效果。
良好的情境对有感情朗读具有独特优势。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 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它的特点是言、形、情融为一体,形象感人。创设情境有6种 途径:(1 )生活展现情境;(2 )实物演示情境;(3 )图画再现情境;(4 )音响渲 染情境;(5 )表演体会情境;(6 )语言描绘情境。
情调是情境中基本的因素,它是与感觉、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不同的情调会产生不 同的朗读情境。从与感觉有关的情调看:红色使人产生温暖、热烈感或血腥感;黄色产生 高贵感或呆滞感;绿色产生清静感或凄凉感;蓝色产生安静、深沉或悲伤感;白色产生纯 洁、轻快或空荡感;黑色产生庄重、严肃或幽静感。从与听觉有关的情调看:C调和谐、 D调热烈、E调安定、F大调和悦、F小调悲愁、G大调真挚谐趣、G小调时忧时喜、A 调昂扬、B调壮烈悲哀。
.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 他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情感的感染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共鸣。如学生看 见老师笑,他也会跟着笑,见到老师哭,他也会跟着哭,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二是移 情。一个人在极度悲伤时,会觉得云愁月惨,这便是移情的表现。如杜甫《春望》诗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显然是作者把自己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情感转移花鸟 上去了。
(二)语境
文章中的词句是放在课文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它才表达特定的意思和感情,如果把它 单独拎出来,那它可能就不带有感情色彩或不带有这样的感情色彩了。因此,有感情朗读 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一般来说,对一个词语、一个短句最好不要安排有感情朗读。 例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第一段时,要学生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句话。如果单 独指导“雪中送炭”的朗读,学生可能会读得抑扬顿挫,乍一听,还可以,但你会发现, 学生读中所表现的情感成分是很少的。这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的纯朗读,把完美的语言整 体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在练读、试读时,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 动形象的画面,更不是咀嚼品味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这样便舍弃了有灵性的内在“神 似”,而去追求外表的“形似”。难怪学生虽经过反复训练,到头来,仍然是“貌合神 离”,读不出语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把“雪中送炭”这个词放到这句 中去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读,使它们体会到“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八个字集 中表达了志愿军对大娘的无限感激,而这种感激之情是由大娘“雪中送炭”产生的,读好 “雪中送炭”是关键。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 拼了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去送打糕的,她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战士是把 对大娘深深的感激之情全都融进了这四个字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读这段话,你会 发现,学生把“雪中送炭”一词读得字字有分量,“啊”读成了气声,把对大娘的无限感 激充分表达了出来。
又如,《骄傲的孔雀》中有一段话:“树上的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孔雀看了花喜鹊一 眼,不高兴地说:”丑喜鹊,你笑什么? ”花喜鹊拍拍翅膀,说:”骄傲的孔雀,湖里的那 只鸟就是你自己的影子啊!你骄傲得连自己也看不起了!"”根据这段话的语境,确定有 感情朗读时的态度:朗读时当然肯定花喜鹊
怎样指导学生朗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