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数据看心理健康
健康不容小觑,心灵难承重负。呵护美好生活,照亮未来之路。
2019年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聚焦“心理健康”,从学术视角研究和分析2017~2018年我国国民及各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报告显示少数人群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教育孩子、人际交往…哪些心理服务最被需要?哪些职业人群的心理状态,值得关注?如何判断是否产生心理问题?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4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们的心理问题严重”, 74%的受访者认为“获得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国民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这部心理健康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绝大部分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不少人群存在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到中度心理问题;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数据呈现的增长趋势也需要格外关注。
蓝皮书指出,心理健康素养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素养影响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我依群体而异。我国国民心理健康需求极大,超七成民众认为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
针对具体的心理健康需求,调查显示:
国民需求率最高的是“自我调节”知识,%的受访者表示需要,后面依次是“教育孩子”(%)、“人际交往”(%)、“心理疾病防治”(%)、“职业指导”(%)和“婚姻”(%)。
受到情绪和压力的困扰,心理健康正在影响着3000多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不时出现的心理疾病患者行凶事件,也能看到精神障碍带来社会认知功能缺失,大幅提高着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概率。
心理健康无疑是健康的重要组成。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心理健康的“堤坝”一旦失守,对个人成长、对国家社会都不是一件好事。
意志消沉、终日长吁短叹的“恶劣心境”,紧张和焦虑情绪带来的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这些恶性循环极大影响着身心健康,心结打不开、包袱卸不下,也会成为人生旅途的“暗礁”。
认知的困难
即便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度已经提高较多,但现实中有的羞于谈自己的精神或者心理问题,有的对精神疾病危害一知半解,有的还固守着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这些助长了讳疾忌医的态度。
1
危害不容小觑,现实不容乐观,
呵护公众的心理健康,也存在着诸多困难。
现实的困难
早在2012年我国就以立法形式对发展精神卫生事业提出了要求,心理健康也写入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前来看心理健康服务依然面临着供给不充足、不平衡的短板,一些顶级医院的心理健康门诊一号难求,而绝大多数则“门庭冷落”,这种局面让一些人的心理问题难以及时疏导和治疗。
2
心理健康蓝皮书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