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 A 密级:
U D C: 100 编号: 201120202007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研究
论 文 作 者: 王洋 学 生 类 别: 全日制
学 科 门 类: 法学 学 科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 导 教 师: 冯石岗 职 称: 教授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
The Master Degre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By
Wang Yang
Supervisor: Shigang
November 2013
摘 要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端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源于对现代性的批判、
反思和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它的产生既有经济、现实和思想背景,又包
含了对后现代主义极端的超越。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以皮尔士、詹姆士、柏格森为代表的
理论孕育准备时期;以怀特海、哈茨霍恩为代表的理论形成和初创时期以及以格里芬、
科布、斯普瑞特耐克为代表的理论完善发展时期。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人类反
思现代性,发展了后现代科学和整体有机论,倡导后现代精神,推崇创造性价值观、
有序的时间观、平权多样论思想和生态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顺应了人类可
持续发展必须克服现代化进程中负效应的趋势,大胆的设想了不同于现代主义的后现
代社会图景,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不仅竭力克
服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弊端,继承发展了其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精华,弥补了后现代
主义哲学相对性、虚无性、悲观性的缺陷,而且与中国古代文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均产生了共鸣。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超越过程中开始“接地气”,发展为后现代主义
哲学最新阶段;它正视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从科学层面讨论,着眼于人与自然、
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它追求科学求实和人文情感的统一。当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
持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其宗教唯心色彩和乌托邦构想成分值得商榷。
梳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脉络,探索建设性后现代主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