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华课例与课例研究课例: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不仅仅是最后的课堂教学实录(叙述),还要交待之所以这样教学的理由和认识(诠释),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课例研究: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规范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具体说它是围绕如何改进一堂课,展开研究,其目的不仅仅是上好这堂课,更关键的是让老师在研究这节课的过程中, 掌握改进这类课或更多课的方法。“课例研究”是一个“做课例”的过程,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课例与教学设计课例研究不是教案与教学设计,而是真实教学过程的观察与分析。它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课堂上教师创造的欢乐与两难的困惑,记录教学观念与行为转变的心路历程,并从多角度作出理性的阐释。课例研究均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对象(即问题)展开的。课例研究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课堂实录式的,也可以是一事一议式的,与教案相比有很多的区别。它反映的是教师的一种实践,它是教师自己在做中学习提高的过程。与一般的教案相比,课例更注重研究问题的典型性和研究策略的适切性。一句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课例研究是发展性和生成性的研究,而不是教师预设的“教案”。课例研究的基本形式一课多上:独立课→会诊课→反思课同课循环: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流程为: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多课一题:不同的教师上不同的课,研究同一个问题。先确立同一学科教师都关注的教学问题,然后组织所有学科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教学设计研究。。课例研究的基本形式互助式观课:互助式观课是种横向的互助指导活动。步骤: ①双方在课前共同商定好课堂观察的主题和重点; ②观课者做好课堂观察和记录,记录下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 ③开展讨论,讨论要针对主题和要点,问题一定要具体; ④后续行动,教师要把改进措施实施到后续课堂教学活动中。邀请式观课:邀请式观课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课。如果说,互助式听课侧重于问题--诊断,那么邀请式观课则侧重于成果--鉴定。步骤: ①教师公布自己的上课内容和研究主题; ②填写邀请卡,向其他教师发出邀请; ③观课教师认真阅读相关资料; ④观课教师进入课堂现场观察,并针对研究主题作出相评价。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A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B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C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D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E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课例研究不仅着眼于简单的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且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课例研究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