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1000字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是一本由[美]阿曼达·里普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一):很有启发
在书柜里躺了很久的一本书,也印证了什么叫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依稀记得是陈忻老师推荐的讲各国教育对比的书,终于排上队可以看看了。
很有启发的一本书,对比了芬兰、波兰、韩国、美国的初高中教育,探讨了什么样的教育最有效的严肃问题,但作者是个记者,所以读起来不枯燥,通过几个美国孩子到不同国家的交换学习经历徐徐展开,有大量的细节,还挺好读的。
这本书给了我不少启发,等有时间了要好好整理一下。
后来真的写了,很推荐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书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二):关于中国教育
看到书名里时,我以为这是一本指南书,书里会详尽的告诉我们如何培养一个聪明且优秀的孩子。显然对我封面与封底的文字解读有误,但我也很庆幸这不是一本教育指南书,程序化统一标准的教育孩子,这并不现实。
关于“聪明”与“优秀”,在教育界对于这两者的定义,我个人认识一直很狭义,甚至大众主流思想很自然将两者与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前程似锦挂钩,这样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亚洲都极其普遍,所以韩国才会有如此成熟的培训机构,因为家长们愿意在这上面支付大把大把的钞票。相比有学习机器之称的中国学生,我还觉得中国学生比韩国学生幸福,虽然我知道有不少小朋友双休日奔走在各个培训机构之间,学习各种特长或补习功课。但他们在时间上的分配,绝对不会像韩国学生那样一再的被学习挤压,最后变成一块又干又硬的饼干,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关于中国教育,我个人还是持着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虽然很多声音告诉我们,“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差”,中国学生在某一方面匮乏,并不全然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出了问题,就拿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来说吧,许多学生在未踏入校园前,他们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可能就生生被父母长辈给“扼杀”,所以我一直很纳闷从小不愿意让我触碰任何明火或电器的父母,为什么在我长大后觉得我不会煮饭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呢?他们是否想过,这其中有多少次,在我想去尝试煮饭时,因为他们呵斥,我打消自己动手的念头。
为何我对中国教育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因为我在教育改革中看到希望,我弟弟妹妹现今在学校学习的方式就与我们当初刻板的学习方式,有极大的不同,至于这种的不同与新的尝试是普遍存在,还是只存在小部分学校中,我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中国教育已经开始在反思,它们想教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与才能。是只会写标准答案的考试机器?还是具有思辩能力的人才?在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大背景下,也许这样的改革果效并不显著,但我相信只要朝着这正确的方向前行,不日便能迎来改革的硕果。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三):【书评人俱乐部】谁的孩子最聪明?
文|慕卿月。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了很久,常常看一会,又跳去看其他书籍了。不是这本书不好看,而是,我需要一段时间去思考。教育这个问题,自古以来,每个国家都会存在不一样的问题。“十年寒窗,成败在此一举。”其实,我是不喜欢这样的方式的。
但看了这一本书之后,我又觉得其实这种方式,也有好的一面。虽凡事无绝对,看到的也未必真实。
俄克拉荷马州的教育一度想要进行改革,未达到标准的学生不能毕业,但一直未能实施。未能实施的原因基本是来自社会和家长们的压力,他们担心这样的改革会导致过多的学生不能毕业,会伤害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的心灵是很脆弱的,教育不应该去打击学生。美国父母还认为孩子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就是为了拿毕业证,让孩子毕不了业,是不可行的事情。
相对于美国的教育,芬兰和韩国的教育虽有些不同,但对教育却高度的重视。从教师这个职业的选拔就能看出其中的不同了,若在芬兰担任老师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核,还有为期一年多的实习训练期。在美国则相对简单很多,并非主修教育,学历要求也并不高,通过相对简单的考试就能当上老师。两者对比,明显后者的老师自身的学术专业知识就存在问题。在美国,有部分人存在这样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胜任教育这份工作不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如果一个老师自己的专业知识就不够扎实,那又如何去教好其他学生呢?
在波兰,孩子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考试的失利,他们常常总结失利之处,然后改正。而美国的孩子似乎对考试的失利无法释怀,或许成年人也是如此。所以,美国的家长善于鼓励孩子,夸奖孩子。
一般为人父母之道会被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专制型父母,他们是严格的训导者,说一不二。第二种是宽容型父母,他们溺爱孩子,希望和孩子处于朋友的关系中。第三种是疏忽型父母,他们与孩子的情感疏远,缺乏对孩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1000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