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训练实践探索
摘要: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重要环节,让本科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依据科学研究开展的步骤深入探讨了该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模式,并针对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的特殊性,提出了该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当注意的要点,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实践教学课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训练, 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a)-0000-00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如何实现创新?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大学本科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科研训练是推动创新人才成长的驱动力。本科生科研训练是指充分利用学校及指导教师的科研条件和项目平台,让本科生尽早展开科学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端正学生的治学态度,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和作意识,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并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够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开创出新的教学模式,营造浓郁的校园研究氛围。相应的,学校的教学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借助人才优势,因材施教,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水平。
当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应积极组织其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实行“自主式”学习,在创造性的科研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首先提出了大学生科研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简称UROP)并取得显著成效,大约有70%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参加过该活动[1]。这是最早在真正意义上把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纳入本科培养体系的典范。其后,世界各地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争相仿效。国内,清华大学首先借鉴UROP计划,从1996年开始创建并实施SRT计划,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2]。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本科生科研训练是改革本科教育模式,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改革。因此高校加大了对教学科研投入的力度,为加强了对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计划的管理,制定了相关条例与办法,为全面保障本科生开展科研创新训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本科一年级学生即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技术知识的储备,在此基础上对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即可开展专门的科学研究训练,让学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并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深入了解自身专业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明晰学科发展动态、提高科学感悟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独立与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度和自信心并影响大学后续阶段的学习。因此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为学生分配研究题目,结合科技文献检索途径与方法的讲解,鼓励学生课后通过网络、数据库、图书馆等不同途径对
本科生科研训练实践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