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邹城平派鼓吹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邹城平派鼓吹乐
摘 要:享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盛誉的邹城,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儒家思想渗入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派鼓吹乐作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2008年成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那含蓄内敛、形象生动的吹奏风格得到人们普遍喜爱。
关键词:邹城;平派鼓吹乐;铜杆唢呐;乐队编制
一、邹城历史
“邹城市历史上人才荟萃,名士迭出。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诞生之地,亦是‘凿壁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经学家匡衡的故乡。西汉宣帝时韦贤、韦玄成父子丞相,曹魏时‘建安七子’中的王桀,都是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历史文化名人。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称誉。境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有史前考古文化野店文化遗址,有春秋时期的邾国故城、有始建于北宋的孟府、孟庙、孟林,有北周时期的铁山摩崖石刻,有明朝鲁荒王朱檀墓。”②
璀璨的历史文化,让邹城拥有了独特生活气息,为这座城市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平派鼓吹乐就诞生于这浓厚的历史氛围中,发展成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并在鲁西南鼓吹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平派鼓吹乐
平派鼓吹乐是一种在邹城当地以管乐器为主,打击乐器相结合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它由传统唢呐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常见于乡镇红白喜事中,演奏乐器丰富。它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另有笙、笛子以及用于伴奏的小镲、梆子、鼓、锣等。笔者在邹城文化馆查阅相关资料,唢呐在平派鼓吹乐队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唢呐约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传到邹城,其演奏风格逐渐受到儒家文化和当地风俗的影响,被当地人用于生活娱乐、民俗活动,或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平派鼓吹乐的唢呐以铜杆唢呐最为出彩,相比于木杆或锡杆唢呐,杆细碗小的铜杆唢呐,其声音更为高亢亮丽,高低音区回转自如,情绪表现对比鲜明,让听众有酣畅淋漓之快感,在演奏方面颇有难度。据资料记载,“铜杆唢呐由铜皮制成,其外形和结构与‘海笛’基本相似,只是它更小巧些。杆长25厘米左右,铜碗直径约6厘米,杆下端的圆筒直径2厘米左右,哨片多用秋天的芦苇中未发出的苇缨制作。”③
目前,我们仍能在乡镇婚丧仪式或城市文化展演等活动中,欣赏到现场的传统民间音乐表演。邹城平派鼓吹乐依旧拥有相对固定的演奏班底。据当地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邹城本地有四个比较活跃的平派鼓吹乐班,包括看庄镇的孙家班、田黄镇的张家班、大束镇的丁家班以及曾到国外参演并获好评的周家班。
时代变迁,平派鼓吹乐的吹奏风格也在悄然改变。但孙玉秀和早期丁庆华的吹奏中,仍展现了平派鼓吹乐基本艺术特征:注重对不同声音地模拟,发音圆润婉转且音量不大,有精巧内敛之感,气息长而稳,控制起来轻松自如。以孙玉秀《集贤宾》为例,曲子以散板节奏开头,引子过后进入四二拍的主体部分,既有三十二分音乐得连续吹奏,又有长达四小节得同音保持,高低音区转换自如,音色统一,唢呐之声含蓄细腻、惟妙惟肖,没有聒噪之感,用声音向我们“讲述”一段生活故事。孙玉秀的唢呐音乐听起来平淡无奇,没有过多技巧展示,但却意蕴深远,他扎实平稳的气息功底以及灵巧精准的手指能力已崭露无遗。
平派鼓吹乐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以管乐器与打击乐器相结合

浅谈邹城平派鼓吹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燕燕盛会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