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主动探索科学奥秘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结合教材积极渗透相关的科技知识。尤其是科 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把科技课堂改在了学校的科技馆和科技廊里进行,让学生 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的奥秘。在课后,学校坚持开展各种普及性的科技兴趣班, 如传统的科技制作、计算机等。这学期又增设了模型班、机器人班、电子百拼班、 无线电制作班等多个新的科技兴趣班,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参与科技活动的 机会。
在我国往往有一种普遍的提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课堂上解 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不给学生留下疑难,让学生课 后没问题。所以教师都习惯于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对课程内容的每 个细节作详尽的解说,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误解一一予以告诫。结果教师 的讲解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时 间,当然也提不出任何问题了。
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 现与探究,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意识。我国 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并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就像 刘默耕所说的那样“学科学就要根据科学的本性来办事”。因此,在科 学课教学中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 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一、构建有效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
1、 把握教材,构建有价值、能研究的问题
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体系以及所蕴含的设计理念;要 有问题意识,根据实际需要学会选择合适问题,确定探究计划。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前提。 在确立问题时,要有探究意识,明白问题是探究的一个环节,不能盲目 随意。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反思:是什么使 他们对此问题感兴趣?问题的奥秘是什么?他们想怎样研究?因此,在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课堂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具有 启发性、开放性,还满足思维过程的复杂性,以及难易程度的适合性、 实在性,构建一些有价值、能研究的好问题。如上《蜗牛》一课,学生 观看了蜗牛后,提出的将近
30个问题不但散、杂、乱,而且探究的可 行性不高。围绕“有价值、能研究”这一思想,学生讨论后很快便锁定 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确定“蜗牛怎样吃食物? ”,而课后问题确定为“蜗 牛和田螺有何区别? ”的研究,具体操作也非常成功。
2、 提供充足的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 怎么经历?充足的探究材料才是探究活动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有些 材料可以让学生准备,比如上《蜗牛》一课,我就提前一周让学生去捕 捉并饲养蜗牛,到上课那天,同学们都把自己抓的蜗牛带来,进行探究, 兴致特别高。因为他们知道今天探究的材料是自己抓来的,所以特别感 兴趣,这将会大大的提高探究的效率。更何况在准备材料(抓蜗牛)时 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探究活动。有些活动的材料学生准备有较大的 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当然,不管是谁准备的材料, 只要能为探究活动服务的都能提高探究效率。
3、选择材料要恰当、实用、开放
材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方向以及对探究过程 体验的深浅。而教师在引导选择
让学生主动探索科学奥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