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龙源期刊网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思考
作者:谭 宏 来源:《新闻爱好者》 2009 年第 06 期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 中,始终都处于劣势的地位,其生存的基础和空间被不断地 “抽空 ”或“挤压”,其生存条件越来
越艰难,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主流文化占领了大部分的传播媒介、传播渠道、媒体受众。因 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使其价值得以体现,必须从传播人手,提高传播的力度和效果,才能在 与主流文化的交流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文化传播的最大作用是:通过对某种文化的广泛而 深入的传播, “促成记忆痕的产生与恢复,使得所传播的文化能产生长期的、有效的影响 ”。
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用拉斯韦尔文化传播 “ 5W模型来作
为工具。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人类的传播活动是由:谁 ?说了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
谁说?产生什么效果?五要素组成。这即是著名的 拉斯韦尔5W模型”见图1。
下面,是我们根据 五w模型”从控制、内容、媒体、对象、效果五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传播作具体分析。
通过控制分析,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由谁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 “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 表现形式 (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 等)和文化空间。 ”从这个定义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文化自主的角度来说,一定文化圈内 居民愿不愿意传承自己的文化,愿不愿意坚持原有的生活方式,都是他们自主决定的事情,文 化圈外的人没有权力要求他们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事情好像在这里已经很明了,谁是非物 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组织者。但是,没有这么简单。问题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原文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