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办法
1 目的
为准确辨识危险源,评价其风险,进行风险分级,实施有效控制;将管理关口前移,
事前预防,达到消减危险有害因素,控制风险并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的评价及其管理。
3 定义
危害辨识
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风险
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风险评价
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4 职责
公司总经理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或指导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
的、范围,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
险等级。公司风险评价组织如下: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安全部长
成员:各车间、部门负责人,安全员、工艺员、设备员、环保员、大组长及电气、
仪表等专业方面管理人员。
各部门(车间)负责本部门(车间)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的评价,风险等级的确定,
制定控制风险的措施和进行监控。
安全部负责组织、指导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的评价,对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评审;审
核各单位对重大风险所制定措施的有效性;汇总编制环保公司重大风险清单。
总经理负责批准环保公司重大风险清单。
5 工作内容和控制方法
范围与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的依据、目的和有关规定
风险评价的依据:
1
(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合同规定;
(5)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风险评价的目的
通过事先分析、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管理关口前移,实现事前预防,达到
消减危害、控制风险,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风险评价安全管理规定
风险评价的频次规定,各部门(车间)应根据环保公司确定的评价准则进行风险
评价,常规作业活动的风险评价每年一次(9-10 月份),异常作业活动的风险评价或事故以
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评价,应随时进行。在检修或抢修时应进行异常作业活动的风险评
价,同时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使职工掌握预防或控制措施的有关内容。
风险评价的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的机制是先确定风险分析的范围和目标,从我们
从事的活动,使用的设备设施中选取分析对象,对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工艺过程、作业
场所等方面进行危害识别,根据评价准则判断风险度的级别,确定风险是否属于可接受的
风险。对于不可接受的风险应根据风险度的大小分为巨大、重大、中等风险,相关职能管
理部门对不可接受的风险进行安全管理,并规定整改的期限和整改措施。整改措施采取后,
再做一次风险评价,确定风险是否降低到了可容忍的程度,如果没有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应进一步采取措施,直到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各部门(车间)应根据公司制定的评价准则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书面报告(统
一发放表格)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安委会办公室对存在重大以上风险的部门或岗位制定的
监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使其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解决,同时监督教育职工掌握预防
或控制措施的有关内容,有关职能部门对控制措施实施监督管理和审查。
安全部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即风险度 R 的大小,将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后,确定
重大以上风险,按照优先顺序进行控制治理,并记录且定期更新。
风险评价的范围
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2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企业周围环境;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风险评价方法
各部门(车间)根据生产特点,结合职工对风险分析方法掌握程度情况,在风险分析
中,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SCL)两种分
06-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办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