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项继兰
“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沙滩、 海浪、 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走进校园《澎湖湾》的歌声时常在耳边响起,我们的学校犹如澎湖湾充满着童趣和幻想。我深深地喜欢着天真的学生们,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可爱的气息,我用心感受着孩子们的感受,用容器理论支撑我与孩子们的能量交流,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感悟反思,成就了我们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让我拥有了更多的资质与孩子们相处,在师生交往中我运用心理咨询的一些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我注重对学生们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孩子们的一般资料,包括个人成长、家庭环境、生活状况、习惯爱好以及对学习的认识和期望等等。然后在课上课下密切观察孩子们,对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做出各种假设和原因分析,在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互动中去验证并找到适合的方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尽可能做到以人为本,挖掘学生潜力。
比如: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我设计了信任合作游戏,在互动中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习交往技巧,体验同学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同时制定奖惩措施,强化关爱同学、包容同学的行为。比如:很多学生有粗枝大叶的习惯,我用焦点解决进行共同处理,用课前五分钟“盯物体”训练提高集中注意力、让家长用舒尔特方格、找相同或不同等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分辨力,减少马虎的现象。再比如:对于作业拖拉、行动散漫、行为多动的学生进行细化并个别跟踪训练;对于不善言谈、交往困难的学生针对性的积极关注,交流引导,阳性强化让孩子由内而外的发生了改变。除了行为训练外,结合认知方面的教育,用绘画、冥想、意象对话等方法进行个例跟踪。基本做到以课堂活动中的呈现为契机,以班级团体氛围作依托,群体效应结合个别关注,实现心灵与学业的同步成长,知识与能力的共同进步。
孩子是家长翻版。家庭团体的特点都会与孩子在校表现形成对应关系,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必须与家长沟通并建立合作关系。教育中需要经常与家长探讨影响孩子思想观念、养育方式、交往模式等,商讨有效的应对模式,既疏导了家长与孩子的心理问题,又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孩子营造了温暖而舒适的成长环境。
例如:有一男生,从小身体弱小,鼻涕不断,家长百般宠爱,11岁仍让家人喂饭,不爱说话,成绩很差,上课动作不断,作业错误连篇,行动能力较弱,老师只要一看他,就会挤眼、耸肩,出现一些不自主的行为。经过跟踪观察、调查询问,我找到了原因和措施。首先积极关注,放大他的优点,创造机会让该生在集体活动中得以表现,敢于表达,在爱与被爱的体验中逐渐找到自信,树立责任意识。其次引导他订立目标,制订了伸手可及的计划;然后与其家长交流,了解家长的看法和处理模式,结合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与家长一起探讨思考,家长最终选择了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然后对该生追踪管理,很快他与老师建立了亲密关系,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慢慢地,挤眼、耸肩等动作就消失了。
日常生活中,我鼓励学生写日记,述说他们的情绪变化。当学生烦闷、苦恼时,可以给老师写信,向老师诉苦。
有一女生,姐姐漂亮、学习成绩较好,父母对她疼爱有加,经常以各种形式表扬姐姐。该生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不太突出,爸妈时常打骂她。为此,她心
心灵相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