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引言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巨匠。鲁迅诸多的小说中,以农民为题材的有许多篇章。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痛苦呻吟和挣扎,塑造出了许多真实的著名的典型。虽然,上个世纪初离现在已经遥远,但每当读到鲁迅的作品,我们自然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1]。鲁迅深爱着中华民族,他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的农民,这种情感最诚挚、最厚重,鲁迅不仅描写了封建时代农民生活的贫困、悲苦、农村经济的萧条,而且还描写了农民的愚昧守旧、麻木不仁、不争不觉醒的精神,揭示出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
一、从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看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
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写出了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和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小时候的闰土懂得许多生活常识,如捕鸟、拾贝壳、刺猹等。 来看看他儿时的画面:他说:“要下大雪才好。我们那里都是沙地,下了雪,我就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等鸟雀来吃时,远远地将绑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2]多么可爱的少年闰土。小说中写他月夜手捏一把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拿一柄钢叉,向一只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子一扭。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晚上,闰土出来管西瓜,管的就是刺猬,獾猪,猹,他说,走路的人渴了摘一个那是不算偷的。这些都写出了少年闰土过着快乐的童年生活,聪明伶俐,无拘无束。鲁迅把孩子们的世界写得那么真诚和谐,像黑暗旧社会里的一粒火种,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像阴霾中的一线阳光。
再来看中年闰土:已经变成灰黄色的脸,一脸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了一件极薄的棉衣,手里拿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又粗又笨,裂得像松树皮。他还恭敬的叫鲁迅“老爷”。看见儿时的伙伴时,他并不像儿时那样无拘无束,一声“老爷”足以显示他们的隔膜,足以看出中年闰土的卑怯性格。在运土木灰时,还把碗也放了进去想借机会运回家。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日益破败,他被生活压迫得麻木不仁,他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导致闰土精神上的麻木不仁。
青年时期的杨二嫂被人称作“豆腐西施”, 身材长得比较好,脸上擦着白粉,终日坐在豆腐店里卖豆腐,买卖非常好。但由于生活的折磨,五十上下的杨二嫂,外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伶仃的圆规[3]。”正是农村生活的日益破败,杨二嫂的变得自私贪婪,尖酸刻薄,例如,“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4]最后杨二嫂把“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通过对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农民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农村经济的萧条,农民受到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