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王倩 张浩
摘 要:作为传统技艺的砀山唢呐,能够在繁荣当地文化资源的同时得到传承发展,本文从实地调查出发,就砀山唢呐技艺的在地性传承现状做了研究。田野调查发现随着市场多元化发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唢呐的传承承受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存在着诸如制作工艺缺失、音乐作品缺乏创新性、传承人才稀缺、传承方式单一等方面问题。笔者认为活态传承是保持砀山唢呐生命力的重要选择。本文拟从学校教育、政府引导、民间参与等视角探究砀山唢呐的传承发展,旨在更好地保护砀山唢呐技艺与文化资源,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砀山唢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性;活态传承
:G127  :A  :1673-2596(2019)01-0137-04
砀山县位于黄淮平原的北端,地处皖、豫、鲁、苏四省七县交界处,古称下邑。砀山县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唢呐艺术是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2011年5月,砀山唢呐吹奏艺术成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类扩
展项目中的一员。在文化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的今天,砀山唢呐如何保持其蓬勃的生命力并进行保护性传承,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业界已从砀山唢呐的历史文化成因、砀山唢呐的传承现状、砀山唢呐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然而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一方面主要研究砀山唢呐的传承现状,另一方面主要研究砀山唢呐的传承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依据田野调查资料,结合砀山唢呐的传承现状,并提出如何进行传承发展。
一、砀山唢呐的传承现状
(一)砀山唢呐的在地性发展
在地性就是指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砀山唢呐于砀山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方式,砀山人的生活情感表达离不开唢呐的配合,喜乐与悲伤都需要唢呐的彰显。人们生活在民俗里,民俗是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1]。唢呐,被砀山人视为“神赐礼器”,是融入当地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婚嫁礼仪、生孩子吃喜面、老人仙逝等场合,还是春节、中秋节、开业庆典等节庆活动,砀山人都离不开唢呐。唢呐这一乐器与砀山地区普通民众的生活紧密相关,已经融入砀山民众的生活之中。《叫句子》《六字开门》《百鸟朝凤》等众多优秀曲牌,至今广受砀山县及周边地区群众的欢迎传播。
“嫁閨女,真热闹,喇叭不吹不上轿”,这是砀山地区婚礼场景的真实写照。唢呐“曲儿小,腔儿大”,作为在婚礼中的主奏乐器,吹奏的声音高亢响亮,适合在空旷的场地演奏,与婚礼吉祥喜庆的氛围相得益彰。砀山人举办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在闹市街旁的露天晚会少不了唢呐班助兴,形式相当于婚礼前的彩排。
此外,在砀山丧葬活动中唢呐班子的角色一直必不可少,唢呐声伴随着丧葬仪式的举办。在灵堂门口,《哭灵台》是砀山唢呐丧礼仪式中的经典曲目,也是必吹曲目,整支曲子极具感染力。
(二)砀山唢呐技艺的传承方式
根据田野走访,砀山唢呐班社支系众多,形成规模的有:张连生支系、王朝臣支系、王文祥支系、刘须延支系、刘独秀支系、陈玉兰支系,即民间表述的张家班、王家班、刘家班和陈家班。各大支系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对唢呐技艺进行传承,传承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据田野调查资料显示,砀山唢呐传承中的第一代唢呐艺人一类是自学成才,个体传承;一类是模仿其他唢呐艺人成长起来的。比如民间艺人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