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质环境与健康第一节概述岩石和土壤圈常量或宏量元素氧、钙、钠、钾、镁等微量元素铜、锌、锰、钻、铬、钼、钒、镍、锡、碘、硒、氟、砷、汞、镉、铅、锶、锂、锗、铊、钡、硼等人体第二节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一、土壤的卫生特征土壤( soil )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以及水分、空气即固、液、气三相组成。矿物质来源于成土母质,有机质包括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等, 腐殖质是土壤中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又重新合成的复杂有机物。当土壤中有机物大部分转变成腐殖质时,病原体已经死灭。土壤受污染后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病原体可以死灭,各种有害物质可以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恢复到正常状态, 这一过程称土壤的自净( soil self-purification )。但土壤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所谓土壤的环境容量( soil environmental capacity ) 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二、土壤污染土壤污染( soil pollution ) 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 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土壤污染的来源主要有: ①工业和交通污染,如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及汽车废气等; ②生活污染,包括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等; ③农业污染,主要是农药和化肥污染。土壤污染物( soil pollutant )是指能引起土壤质量恶化,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三类。化学性污染物多来自工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最主要是重金属和农药; 生物性污染物即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它们来自粪便、垃圾和污水; 放射性污染物来自核试验、核事故的散落物,工业、科研和医疗机构产生的放射性废弃物。五、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一)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1 .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许多肠道传染病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相当长时间,抵抗力最小的霍乱弧菌可存活 8~10 天,痢疾杆菌可存活 25~100 天,伤寒杆菌可存活 100 ~400 天,肠道病毒可存活 100 ~170 天,破伤风、气性坏疽、肉毒、炭疽的致病菌可存活 1 年以上,蛔虫卵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人体排出的含有病原菌和寄生虫虫卵的粪便污染了土壤,通过生吃蔬菜、瓜果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传染病。 2 .引起钩端螺旋体和炭疽病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都是动物粪便污染了土壤后,病原体通过皮肤或粘膜进入体内引起的。 , 人接触土壤而感染患病。(二)化学性污染的危害土壤化学性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一般来说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农作物或饮用水进入人体产生有害作用。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一般不易随水流动,也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几乎可长期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土壤中,甚至有的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化合物,并通过植物吸收而进行生物富集。农药虽能降解,但有些半衰期较长,可造成土壤和农作物的农药残留。所谓农药残留( pesticide residue ) 是指由于使用农药,农药本体物及其有毒衍生物对环境和食品造成的污染。 、汞、镉、砷、铬、铊等。它们污染土壤后都可对居民健康造成各种危害,其中以镉污染引起的痛痛病最为典型。除镉污染外,我国一些地区的土壤中还存在铬、铊污染。全国 20 多个省市报道有铬渣污染,铬渣中含 1% 左右的六价铬, 六价铬是致突变物质,易溶于水。经调查,我国锦州和广州西郊等地铬渣污染区居民癌症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区居民;我国贵州兴义地区灶矾山麓矿渣中含铊化物达 106 mg/kg, 被雨水淋溶进入土壤中,再被蔬菜吸收富集。该地区出现 200 多例慢性铊中毒患者,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周围神经炎、视力减退及脱发等。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铊有致突变作用和致畸作用。痛痛病( itai itai disease )是因含镉废水污染农田,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含镉稻米、饮用含镉水而引起的慢性镉中毒,上世纪 50年代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患者以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而得此名。患者多为 40岁以上的育龄妇女, 初起时腰、背及膝关节疼痛, 以后出现全身关节疼痛、全身刺痛、身长缩短和骨骼变形, 因骨质软化、疏松,易发生多发性骨折。其发病机制是由于镉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后,与金属硫蛋白结合,主要在肾脏蓄积而损害肾小管,使肾功能异常、尿钙增多;镉还可干扰与胶原代谢有关的酶的活性和维生素 D的合成,使钙磷代谢障碍,导致骨质脱钙;镉还能直接损伤肠粘膜,影
地质环境与健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