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古诗静夜思教案
LT
中班古诗静夜思教案
【篇一:幼儿园教案-静夜思】
《静夜思》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
1、教师出示中秋赏月图
问:图中表示的是什么时候?人们在做什么?你在做什么?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屏幕演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就称他为“诗仙”。
二、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导入课题
1、在这时候,李白又在干什么?(学生们大胆猜测)
2、故事导入:在远古的唐朝,同样是这样一个中秋的夜晚,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明亮地照着苍茫大地。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月儿圆了,人团聚了,多美好啊!可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却无法回家与亲人分享这人间最温暖的时刻。他只身一人离家在外,看到这样圆圆的月亮,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亲人。深深的思念中的他只能以写诗来排走心中的寂寞。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留传千古的诗——《静夜思》。
3、课件演示揭题:《静夜思》教师板书课题。
三、初读古诗,解决生字词
1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和难认的字,就找拼音朋友帮帮忙。
2再次读诗,把诗句读通顺,读连贯。
1)出示全诗,生字在诗句中出现。指名读。(相机点拨:“静”、“疑”、“霜、“故”“乡”组词语,做动作理解“举”、“望”。)
2)生字从诗句中跳了出来,去掉音节读。
3)齐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流畅。(出示诗句与词语)
3 引导学生理解“故乡”:同学们,能大声地告诉老师你的家乡在哪里?能用一句话介绍你的家乡吗?(引导学生用“家乡”说话,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4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故乡”两个字的
四、朗读全诗,理解感悟
1 师:同学们都爱自己的家乡,那大诗人李白孤身一人,在外漂泊已久,他想自己的家乡吗?自由地多读读古诗,思考老师的问题。
2 生答:诗人想念自己的家乡。师:你是从哪句诗感受到的?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抓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的动画。
李白在诗中写了两个动作是什么?他举头做什么,低头做什么?谁来做一做这两个动作。
看课件,认真观察诗人是怎么举头、低头的。给你什么感觉?(沉重,伤心,难过)
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这句诗到底该怎么读? 师用沉重的语气范读并画出节奏。哪些字该读重些呢?(举,思) 生试着用沉重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3 结合插图,说说如果你是作者,站在窗前,望着皎洁的月光,会想到什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凉州词(王之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思 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篇三:明日歌,幼儿园中班教案】
篇一:明日歌
明日歌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 喜欢听、读古诗《明日歌》,乐意
中班古诗静夜思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