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读中生情——《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小学肖红【教学内容】《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遥想当年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诗人身临铁索桥所见到的景物:头上“二郎山的云雾”,脚下“大渡河的白浪”。诗意浓,意境美。第二节,跳跃时空,展开回忆,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红旗”“火光”“铁索”“弹雨”“火网”这些具体的意象,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面,引人遐思。第三节,诗人的思绪、回忆又回到现实,写了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今天已经成为鲜花盛开的地方,孩子们在楼房里学习,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撒在英雄的土地上。第四节,复唱,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感情浓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教学目标】 6个字,会认 1个字。 。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课时安排】 2课时【设计理念】《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学习这首现代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战斗的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情感,因而让学生理解诗句,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中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读中生情,用情促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多读, 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解和谐发展。”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但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一遍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 触动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思想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导入文本,激发读的兴趣。课堂中创设情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教学中,我首先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歌曲,用激昂的乐曲强烈地震撼学生的感官,同时出示“铁索桥”图片,用激情的语言 3 把学生带入“铁索桥”,使学生仿佛真的和诗人一起站在铁索桥上,走入诗歌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最初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厚实文本,丰富读的内涵。文中作者追忆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诗歌本身又是一种浓缩后精练的语言,如何通过“红旗、火光、铁索、弹雨、火网”这些意象构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红军的英勇, 光靠上个环节中教师设的境及到位的范读是不够的,虽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却是虚浮苍白的,想必未能发自内心,这时如果放手让学生自读, 充其量只是依样画葫芦,内心的视象还未被唤起,悟也悟不透彻。为此, 在
《我站在铁索桥上》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小学 肖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